兰兰(化名)从小就要尿床的习惯,原本以为长大一些就会好,但没想到如今十岁了,兰兰依然会尿床,有时一晚上还尿床几次。深圳市儿童医院接诊后,发现兰兰是原发性遗尿症。医生提醒,5岁儿童遗尿症发病率为15%~20%。这意味着,每30人的幼儿园大班里,大概就有5-6个孩子有尿床的问题,家长要引起重视。
天天尿床,十岁小女孩变内向了
市民王女士(化名)带着侄女兰兰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看病。王女士介绍,兰兰从小就有尿床的习惯,原以为大一些就会好,没想到现在她10岁了还是天天尿床,有时一晚上还几次。为此,每天晚上8点后,家人就会要求她“只出不进”:只能排尿,不能喝水;晚上,他们还会定闹钟,到点就叫兰兰起床尿尿。
不过,这些办法都没有用,晚上兰兰还是会“画地图”。换衣服、换床单、换被套,搞完一轮,一家人睡意也没了。王女士说,兰兰的爸妈没当回事,总是觉得孩子再大一些,就不会这样了,但作为姑姑却不这么认为。
“以前我侄女是一个活波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可最近发现她变了,不爱与人交流、自卑、发脾气、性格孤僻。而且尿床后身体湿冷,抵抗力低,最近老是发烧感冒。我想肯定跟尿床有关,医生你可要帮帮她。”王女士向医生求助。
医生给王女士派了个“任务”:写排尿日记。这个日记必须连写7天,每天晚上要记录下孩子睡觉的时间、起床的时间、是否尿床、当晚尿量等等,以便医生评估孩子的情况。
医生介绍,排尿日记显示,兰兰每晚夜间总尿量约500ml(正常10岁孩子夜间总尿量约300ml),有明显的夜间多尿症状。结合尿常规、肾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后,医生给出了诊断:原发性遗尿症 。
经过医生的治疗,6个月后,兰兰彻底摆脱了遗尿症。找回自信的她,不仅身体好了很多,脸上也有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一家人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尿床不是小事,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医生介绍,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会控制排尿。如果5岁以上的孩子,每周夜间尿床2次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那就不太妙了,这是遗尿症。
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岁儿童遗尿症发病率为15%~20%。这意味着,每30人的幼儿园大班里,大概就有5—6个孩子有尿床的问题。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一些患儿尿床的问题会自然消退,但仍有1%~ 2%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人,而且遗尿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遗尿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医生介绍,有极少部分的遗尿症孩子,是因为泌尿系统感染、儿童肾病、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糖尿病等导致。但绝大多数儿童遗尿,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觉醒障碍、膀胱功能障碍等。
医生提醒:尿床会引起孩子心理问题,千万要重视
医生介绍,调查显示,近4成家长因为孩子尿床而责骂过孩子,但只有不到20%的家长带孩子就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尿个床,根本不算事儿。这是错误的。对于8-16岁儿童来说,尿床是第三大创伤性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尿床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还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孤僻等心理异常。此外,长期夜间遗尿常常给孩子及家庭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夜间睡眠,使得孩子不敢参与过夜的集体活动,并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内向。
医生提醒家长:年龄越大,遗尿症越难治,孩子得了这病,不仅得治,还得及早治,否则会影响孩子一生。不过医生表示,有些家长总想找“特效药”给孩子吃,快速治好尿床,但千万别轻信所谓的“偏方”、“特效药”。如果是因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遗尿症,治疗好引发遗尿的疾病就能好转;而占绝大多数的原发性遗尿症,需要家长耐心地纠正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一定需要吃药治疗。
医生建议: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日间规律排尿(每日4~7次)、睡前排尿的好习惯,部分家长可以尝试闹钟唤醒。同时,建议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对伴有便秘的孩子应同时积极治疗便秘。
医生表示,要让孩子规律作息时间,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宜早,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睡前2~3小时应不再进食,睡前2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包括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
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要去责备,反而应该多一些鼓励,减轻孩子心理负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长应避免说教、训斥以及在人前提起孩子尿床的话题,以免刺激孩子的感情,否则会加重孩子病情。孩子越怕尿床,往往越怕越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