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珠江水,两岸湾区梦。
一条港珠澳大桥还不足以承载珠江两岸人民的湾区梦。
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个“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在“入海”。24公里长的深中通道,将成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
深中通道往南十几公里,深圳前海妈湾跨海通道工程现场,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机即将开掘深圳市内首条海底隧道。
这条隧道通车后将连起深圳西部三大港区:蛇口港、赤湾港和大铲湾港,把前海、宝安与沿江高速连接起来,并通过深中通道连接大湾区城市。
两条海底隧道正在勾连和描绘珠江东西两岸公路紧密相连的图景:深中通道上游20公里的南沙大桥、下游38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三条通道都将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超级工程”。
这些大桥与隧道所连接起来的是:客运量增速内地第一的宝安国际机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中山翠亨新区、宝安大空港新城这样的现代经济载体,以及南沙科学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光明科学城、翠亨科学城这样的重要创新载体。
“超级工程”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加速器。建成后的深中通道、妈湾隧道将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一起发挥叠加作用,承接上述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要素资源流通和生产组织分工,更加高效的串联起两岸的创新合作。
“深莞惠”与“珠中江”首次公路直连
在深圳宝安机场南侧的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正在建设,这里将成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转为桥梁的地方,并且将实现深中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宝安机场等之间的快捷交通转换。
俯瞰珠江口,深中通道在口袋型的内湾区建起一条跨海通道,将原来分散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连为一体,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将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
环珠江口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空港、航运、铁路网络发达,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三个在环珠江口;深圳宝安机场每年的客流量全国第五。
但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形的分隔,也给两岸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在中山工作的王先生常去深圳宝安机场搭乘国际航班,几年来他饱受虎门大桥拥堵之苦。“对绕行路线比家里后花园还熟悉。”而深中通道通车后,王先生的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为30分钟。
不仅如此,深中通道东接深圳宝安,与机荷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对接通达莞惠及粤东,西接中山马鞍岛,与中开、东部外环高速对接通达粤西,并通过连接线与广州南沙连接。可以看到,深中通道将把环珠江口的港口、自贸区、机场、火车站等核心要素进行高效串联。中山、珠海、江门及粤西等地区通往深圳、粤东以远地区的过江时间从目前2小时缩短为30分钟。
深圳到中山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的连接通道。2017年8月开通的深中水上通道,运营三个月旅客就达到16万人次,去年11月起,每天航班从8个增加至14个,仍供不应求。而,作为连接起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江口西岸对深圳机场的使用频次会显著加强。
位于深圳西部的大铲湾港、赤湾港和蛇口港,是珠三角乃至泛珠地区生产基地货物通达全球的重要集装箱码头。目前这些货物通过拖车或驳船运输。仅今年前5个月,西部港区拖车运输月平均29万箱量以上,货物运输高峰期每月可达到39万箱量以上。深中通道开通后,经广深沿江高速连接妈湾通道通达三大港口,珠西外向型企业又多了一个深圳西部港区的出海口。
到深圳取经的中山人和到珠西创业的香港人
隧道和大桥打通的不仅仅是车流人流,还是“智”流。
从去年开始,由中山市汉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养康机器“小伟”就陆续在中山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现身,通过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小伟”还可以做到智能预诊,查询2万多种药品。
“在深圳抢占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在中山实现低成本产业化。”汉伟科技总经理甘宁高速记者,汉伟科技总部设在中山,但却在深圳南山设立研发中心,“研发医疗机器人需要横跨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运动算法和语音语义分析等多个专业领域,而深圳各类科研人才很集中”。
在中山翠亨新区的起步区内,八成企业来自深圳。占地283亩的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由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打造,引进广东好一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康大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医疗器械高科技企业。
甚至香港也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与中山“牵手”。随着去年7月“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落户中山市国家健康基地,中山与香港合作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的设想日渐清晰。
香港的医药监管机制机制、自由港功能、连接国际的作用,对于中山争取在全球创新药同步应用、细胞免疫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率先研究应用等政策上具有优势。而中山的产业化优势对香港来说也颇具吸引力。根据计划,中山健康基地将积极对接香港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科技园等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中山孵化加速载体和产业园实现技术转化。
环珠江口的三大科学城还将得以紧密连接。深中通道分别在深圳、中山和南沙有三个登陆点,而那里,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中山翠亨科学城正在规划布局。1月开工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涵盖生物学、材料学、空间科学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广州南沙科学城则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日益成为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
“若干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在区域内密集分布、彼此合作,这将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能级,对于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说。
“前海连接大空港”,打造东西两岸资源配置的中心节点
珠江东岸、深圳宝安,全新的深圳会展中心将在本月底竣工。这个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距离深中通道直线距离只有十公里左右。
“整个会展中心建筑面积相当于6座’鸟巢’,单个展厅最大面积5万平米,可以放下5台A380客机,建筑总用钢量相当于37座埃菲尔铁塔。”项目钢结构总工程陆建新说,正式竣工后,新会展中心的室内展厅面积将超过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成为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
会展经济是一项关联带动性非常强的产业,有数据表明,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交通、旅游、酒店、餐饮、购物等行业都会随会展业而动,与会展经济一起形成一条较长的“第三产业消费链”。
会展业将为区域重要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创始于1947年,已举办72届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直接促进了汉诺威的城市重建,重塑了当地的出口贸易,更让汉诺威牢牢把握住世界经济发展脉络并在第一时间体会到市场新动向,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推动德国经济走向世界前列。
位于深中通道西登陆点的中山已经嗅到这一机遇,近日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对翠亨新区起步区规划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对深圳等珠江东岸的产城融合衔接,如马鞍岛中北部地区需要由原来的产业用地为主调整为以新型产业用地、综合服务、科创研发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域;而马鞍岛南部则打造以科创、文化、商业商务、居住配套等功能为主的翠亨新学城。瞄准深中大空港产业布局,中山港码头也将迁移至翠亨新区。
而正在建设的妈湾通道还将通过海底隧道将“现代服务业”的前海与“先进制造业”的宝安连接,并通过深中通道连接珠江东岸。作为深圳市乃至中国最主要的产业大区、出口大区和电子信息制造强区,宝安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新会展中心带来的会展业重构,与前海深港融合的金融业优势以及南山的物流业优势叠加,将对区域内创新产业和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
三座跨海大桥连接两大自贸区、三座科学城,加一座全球最大会展中心,将会产生怎样的产业效应?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