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肉吃?不要慌 六部门为猪肉供应齐发声

2019-09-12 08:56 作者:卜羽勤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王泽权
价格欺诈、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8月CPI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46.7%,成为影响物价上涨最主要原因之一。9月11日,国新办举行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情况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为“猪事”发声。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介绍,目前能繁母猪是决定生猪生产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了8.9%,同比下降了31.9%。为解决中国老百姓吃肉的问题,于康震强调,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省负总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南都记者注意到,猪肉供应不足、价格持续上涨已成为近段时间以来多部委密切关注的问题,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在内的至少9部门从财政补贴、社会救助、储备肉供应、扩大进口等不同角度保障猪肉供应、推动猪肉价格走向稳定。9月10日,国办还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

猪肉价格涨多少?

统计显示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6.7%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的饲养量约占全球一半,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62.7%”。于康震在9月1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稳定生猪生产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于康震指出,去年4月份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

南都记者注意到,自今年6月份开始,白条猪批发价迎来较快上涨。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8月12-16日16省(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0.20元,同比涨60.1%。

8月CPI显示,猪肉比去年同期上涨46.7%。环比来看,猪肉价格相较上月上涨23.1%。猪肉价格的上涨也拉动其替代食品价格小幅上扬。8月,牛肉、羊肉和鸡肉价格同比涨幅在11.6%—12.5%之间。仅与上月对比,畜肉类价格上涨15.0%,涨幅为三年来最大。

尽管多种肉类价格均有所上涨,但猪肉仍是上涨最明显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猪肉价格白条鸡批发价格一直稳定在22.5元左右,也就是说从6月底开始猪肉已经贵过鸡肉。

9月10日,南都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菜市场。朝内菜市场肋排价格已经达到35.98元,比当时正在打折的月盛斋鲜牛腩只低了几元。东单菜市场的肉摊工作人员还告诉南都记者,相较于去年,猪肉价格翻了番。

为何涨了这么多?

猪瘟诱因,暴露生猪产业短板和问题

为何今年猪肉价格上涨幅度如此之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解释,从整体上来讲,猪肉价格受到市场供给偏紧的影响,市场供给主要受非洲猪瘟的影响。

近日,国办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对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和猪价大幅波动时有发生。

尤其是近段时间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意见》认为,这也进一步暴露出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下降较多,产能明显下滑,稳产保供压力较大。

“生猪生产明显下滑,猪肉市场的供应偏紧,直接原因就是生猪产能下降”,于康震给出了一组数据:农业农村部对400个县定点监测,7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了32.2%。其中,能繁母猪是决定生猪生产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了8.9%,同比下降了31.9%。

想吃猪肉怎么办?

九部委集中出招保障供应

生猪产能跟不上,总理也在“操心”想办法。

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从中央层面强调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会议提出要采取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以及增加地方猪肉储备,保障猪肉供应。

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据南都记者统计,近期有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和生态环境部等在内的至少9个部委采取措施,旨在支援生猪养殖、保障猪肉供应。

以后猪肉价格还会不会涨?

国办发文养猪业要抓紧产业升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目前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在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规模化养殖,包括启动价格补贴机制等。“这些都会对市场供求矛盾有一定缓解作用,当然也需要时间。随着这些措施逐渐见效,猪肉价格是有平稳基础的”,她说。

南都记者注意到,不仅是要解决当下猪肉供应偏紧问题,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

《意见》要求,要使得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稳产保供的约束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为何将自给率定为95%?于康震解读到,这几年我国猪肉进口总体保持增长势头,即使是最高年份的进口猪肉量占国内猪肉产量的比重只有2%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解决中国老百姓吃肉的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

不仅如此,《意见》还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不同省份,《意见》还分别要求,生猪主产省份要积极发展生猪生产,做到稳产增产;主销省份要确保一定的自给率。各地区要增强大局意识,把握发展阶段,尊重市场规律,不得限制养猪业发展;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尽快将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切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