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抢着”做义工,成了近期深圳家长之间热议的话题。近日,南都记者接到多位深圳家长反映,称深圳初中生自今年起实行的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让“做义工”成了初中生课余生活的标配。对此,有家长认为该套评价对学生成长有益,也有家长认为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给学生家长造成更重的负担。
目前,深圳已有学校对此进行组织,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义工时数。深圳市教育局发表官方声明,称综评结果不计入中考总分,做义工也并不是获得综评分的唯一途径。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套方案出发点是好的,但当社会配套没有跟上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和家长的迷茫。
【抢手】
每学期做满24小时义工得4分
家长称抢义工名额比买春运火车票还难
今年夏天开始,一股“做义工”的风潮在深圳初中生之间兴起,主力军是2018年入学的初一学生。在这个初一的暑期,大部分学生由家长帮忙在“志愿深圳”的平台上申请义工名额,前往各个角落完成义工服务。这一切都缘起2018年10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试行)》,在官方发布的通知中,这套评价方案将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参考,而其中一个评价标准提到,“学生每学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及以上”,即可在综合素质档案中获得4分。
在2018学年下半学期的家长会上,学校老师陆续向家长们公布了这套评价体系并进行相应解读。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开学后不久班级老师就提过这个评价方案的事,也说起过做义工的情况,但当时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暑假来临前后,也就是2019年六七月份左右,家长们才意识到需要做公益服务来获得综合素质评价分,在8月份结束之前,孩子们要做满24小时公益服务,才能在这学期里获得4分的满分。李女士从那个时候开始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几乎所有的义工活动都要靠抢,无论是校内的还是社会组织的活动,都要调好闹钟去抢”。
有家长告诉记者,评价方案实行之初,大家都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得分。大部分家长所知的唯一渠道,就是在深圳义工联官方微信平台“志愿深圳”上选择项目参加。而蜂拥而至的初中生义工们,让义工联的项目一下子变得“供不应求”。2019年9月,新一批初一学生入学,他们很快也加入了义工名额的申请活动中去,一名南山区初一学生家长向记者感叹,“抢个义工名额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
【变味】
家长:本鼓励做好事不留名,现在指定平台还要认证
记者在“志愿深圳”平台上看到,平台上发布的志愿活动有不少,其中也有一些是没有招满人数的。但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初中生参加,有些项目限定了年龄,也有些项目限定了“仅招本组义工”。
福田区一初一学生家长郑女士告诉记者,“仅招本组义工”的限制,愁坏了很多家长。该限定条件意为,仅限发布这则义工项目的义工组织内成员参加,但刚入学的初一家长们往往找不到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碰壁。多名受访初中生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开始做义工,他们的微信都加入了无数个义工群及家长群,工作之余就要刷刷这些群,看看能抢到什么项目,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志愿深圳”平台上是否有义工项目发布。
在南都记者所在的一个“带娃做公益”家长群里,也有不少家长对此事进行了议论。有家长提到,“做公益其实大家都支持,在身边也随时都可以做,但现在一定要去指定的主办方做了才算,这个就比较麻烦了”。
此外更有家长提到,其实自己一直都有带孩子做义工的习惯,“但我们之前做义工都教育孩子不留名,现在又要认证又要拍照,总觉得有些尴尬,也违背了我们之前的家庭教育”,这名家长直言,这种指定平台又需要认证的义工服务,其担忧会让志愿服务的意义在孩子心中悄然变味。
【风波】
网捐抵工时,这还有意义吗?
而9月份在“志愿深圳”平台上出现的一些义工项目,更是让许多家长感觉到了义工的“变味”,如以网络募捐为服务内容的义工项目。
记者采访了一名参与了“爱眼100天”项目的学生家长李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于9月6日在“志愿深圳”官方平台看到了这一项目,记者在项目简介中看到,该项目由爱眼100天携手“致敬拓荒牛复明基金”参与的腾讯99公益活动,操作步骤为下载爱眼知识——向他人传播爱眼知识——将爱心捐款码发给朋友,最终需要提交活动照片及3个以上的捐赠荣誉证书,即有3个以上朋友参与了募捐,可计3个工时。此外,家长郑女士还给记者提供了“志愿深圳”平台上曾于9月发布过的“碎片化时间爱心传递一小时”的项目,操作方法与“爱眼100天”类似,也是需要完成募捐获得义工小时数。
许多家长却都对这样的项目心存疑惑,郑女士表示,她没有给孩子报名过这样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募捐就能完成,我觉得太形式化了,也没有意义,像是用钱买义工时一样”。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认为这样的项目有问题,包括李女士在内的许多深圳家长,都为孩子报名参加了这些网络募捐项目。李女士称,自己从9月初开始积极参与了3个区的“爱眼100天”的活动,9月中旬她查到9个小时的义工小时数到账,但到了9月20日,她却发现自己孩子得到的义工小时数不见了,“很多家长都很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记者注意到,9月23日,“深圳义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声明,其中提到,根据相关规定,类似于组织游学、参加游览、观看电影、转发网络链接、网络点赞、网络答题、将志愿服务时与捐款相挂钩等活动,均不予纳入志愿服务活动范围。近日,记者多次在“志愿深圳”平台上搜索,未见“爱眼100天”及其他类似网络募捐项目。
【挂扣升学】
义工时数仅占综合素质评分4%,为升高中参考依据
做义工究竟是否和中考成绩挂钩,又有多大的联系呢?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初,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提到了关于每学期24小时志愿服务的情况。《意见》中指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采取写实记录、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计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五方面重要观测点最高得分值均为20分,记者注意到,重要观测点测评维度中,除了每学期24小时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还包括有在图书馆借阅书籍10册以上、参加各类艺术活动3次以上、参与研学旅行一次以上等量化规定。
而此次备受关注的公益服务,则处于“思想品德”维度下。记者在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重要观测点评分标准》中看到,公益服务的单项满分为4分,做满24小时得满分,不足10小时的得0分,10小时至24小时得2分。其他的量化评价项目,也有着类似的标准,例如“从未参加海内外研学旅行或社会调研”得0分,“参与海内外研学旅行或社会调研1次以上”得2分,参与了研学并撰写调研报告,则可得满分4分。
在满分100分的重要观测点评价体系中,每学期24小时的公益服务仅占总分的4%。根据《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试行)》,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中五个方面的评价等级,用于划定招生学校录取标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时,思想品德方面五个学期的总得分不得少于60分。
有深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益服务的4分在总分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学生若在其他方面发挥所长,也是能得到较高综合素质分的。而南山初一学生家长李女士则认为,在中考激烈竞争环境下,4分往往能拉开很大的差距,让家长和学生不能不为此紧张。
深圳市教育局:
综评结果不计入中考总分
参加义工活动并非唯一得分途径
10月13日,深圳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信平台“深圳教育”上发表了《深圳市教育局关于“综评”相关情况的说明》,针对家长困惑进行了解答。
这份说明提到,深圳实行“综评”制,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粤教基〔2018〕10号)等文件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评方案》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等五个方面,以写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性资料记录、评语评价及重要观测点计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施综评,学校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完善的《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
而后,该份说明专项解读了“初中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关系有多大”这一问题。说明强调,综评结果不计入中考总分,主要运用有以下方面: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综评等级高者优先录取;
二是自主招生学校应当将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如艺术特色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时就会特别关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中的艺术素养方面的成长记录;
三是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时对综评结果有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五个学期的总得分不得少于60分。
说明最后,特地针对近期争议较大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以下简称“公益活动”)进行了释疑。其中提到,公益活动的基本要求包括坚守公益、安全第一、诚信为本、形式多样。记者注意到,在“形式多样”这一单项下,教育局官方说明,凡是能够提供真实佐证材料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都可录入综评系统。学生自主开展的相关活动,可采用照片、视频、文字记录(如活动感悟、日记)等方式证明,由学生自行录入综评系统。
同时,这份说明还提到,学生获得“公益活动”时长的途径,并非只有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还包括学校开展组织的课内外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学生自主进行的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及参加“志愿深圳”公众号上登记的志愿者服务、中小学生公益活动。
正面效应
有家长称孩子已做了80余小时义工
对成长有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对24小时的义工时数感到头痛。福田一初二学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在初一下学期完成了30多个小时的义工时,暑假又做了20多个小时,这学期开学至今已经做了20多个小时。
说起自己的经验,刘女士认为这主要和班上家长的积极、热心分不开,“家长之间互帮互助的意识很强,有好的活动大家都会在群里分享,所以关注到的信息会更多”。刘女士称,自己的孩子周末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所以有更多时间来进行志愿服务,“有时间做一做义工还是很锻炼孩子的,他做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也会回来分享,我觉得对孩子成长还是有帮助的”。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的初二学生家长李女士,也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目前孩子做义工已经“走上正轨”。她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组织。今年,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初中部团委成立了校义工队,常常发布校内义工服务招募同学参加,提供了不少义工名额,也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李女士还提到,学校目前支持各班级家委会每学期发起3次活动,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外出进行义工服务,每次可计4小时义工时,“这样一来,我们自己需要消化的就只剩12个小时了,其实相对容易了很多”。
观点素质教育初衷虽好,要考虑与社会配套相适应
就此事,南都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先生及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研究员徐宇珊女士,虽然两位专家来自教育与公益两大不同领域,但在采访中,他们均提出类似观点——教育部门推出此方案初衷为好,但目前社会相应配套仍未跟上,可能造成初中生及家长的困惑迷茫。
徐宇珊女士直言,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弘扬深圳的志愿文化的出发点很好,“但当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也许是有损志愿文化的”。她提到,配套的东西包括有充足的志愿服务岗位、学校的宣传、舆论的共识等。如果这些配套没有准备好,家长们就算心里支持,行为上依然是被动的。
徐宇珊女士以自己在美国访学时做义工的经历为例,“美国并没有一个指定机构给学生计时,但他们的社会组织很发达,学生做了以后社会组织就可以开证明,就是做过义工的凭证”。沿着这样的思路,她认为目前深圳中学生做义工,要化被动为主动,应该联动更多社会组织,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组织或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中去,让学生自主发起社会服务。
臧敦建先生也持有类似观点,他提出,首先应该把校内的许多工作岗位开放给学生义工来完成,此外,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鼓励由孩子先去做、记录,然后申报,形成一种主动的服务形式”。
其也谈到,类似做义工这样的项目,其实更多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不应该属于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更不应该简单纳入分数体系。“应该鼓励家长和学校参与到社会组织当中,更多接触社会教育”。他认为把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中考评分标准,是不太好的倾向,“教育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应该有更多社会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