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个智能公厕,6秒循环新鲜空气!

2020-01-04 09:33 作者:张馨怡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陈雷
探营深圳中心区智慧街区

中心区施工工程一直受到市民关注。这两天,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和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收尾,曾经设置在路上的围挡也都纷纷撤离。而这些看起来恢复了“原貌”的道路,其实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月3日,南都记者跟随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曙光行走福田中心区,发现CBD不仅增加了27.7公里的慢行系统,还将海绵城市生态设施藏于其中。此外,首个智慧公交站也正式投入使用,市民通过站台的屏幕就能实时查看公交信息。一旁设立的首个智能环保移动公厕,更是有效缓解了等车市民的内急问题。

750x422_5e0f2e1de8101.jpg

深圳中心区新增对内、对外自行车廊道27.7公里,且搭配海绵城市生态设施。

750x1334_5e0f2e1edd553.jpg

多功能智能杆(又称智慧杆、智能杆),这是一款集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基础设施。

750x422_5e0f2e1e74537.jpg

750x1334_5e0f2e1fea2ca.jpg

智慧公交站台。

750x563_5e0f2e20ee485.jpg

750x563_5e0f2e2165733.jpg

智能环保移动公厕。

车站可实时查看公交信息,还搭配全市首个智能公厕

福田中心区市政道路于1993年开始施工,1998年主要道路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投入使用20年来,道路品质下降严重,为此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于2017年1月立项,2018年3月试验段开工,2019年正式实施。

针对由新洲路—红荔路—皇岗路—滨河大道围合而成的5.3平方公里区域的35条内部道路(不包括新洲路、红荔路、皇岗路、滨河大道、彩田路和深南大道)及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优化研究设计,道路总长33公里。

南都记者来到位于福华一路的大中华国际广场北公交站,该站点作为福田区智慧公交站,可实现全系统感知和全面监控,车站配备的摄像头能够对整个站台的等车状况,和人员流动流量的状况进行实时抓拍,将数据上传到监控终端后,终端会通过AI分析,监测站台有多少人侯车,有多少客流量,以此调节车辆的频次。

“屏幕显示,B709路公交车还有3分钟就要到站了。”在公交站的显示屏上,不仅能看到行驶在附近路段的公交车情况,同时也能看到正在等候车辆预计抵达的时间。杨曙光表示,有了这个时间以后会一定程度减少乘客等车的焦虑,同时能够供乘客参考以安排出行。“智慧交通想达到一个精确、体贴的服务,尽量为大家节省10%的时间。”

智慧公交站除了满满的科技感,更能有效节省大家的出行时间。但这个站台上,最让市民称奇的当属全市首个智能环保移动公厕了。在大中华国际广场北公交站台旁,可以看到一个占地不到两立方米的公厕,摁“开门”按键后,把手自动弹出,市民拉开之后就能使用了。走进公厕内,乍一看内饰颇像机舱厕所,不仅有坐便器、洗手池、洗手液、烘干机……配备一应俱全。而该公厕是免费的。

该智能环保移动公厕研发人员周素君介绍,这款公厕不需要破坏地面,所有的废物都会收集于公厕后方的空间内,工作人员每两天更换一次。而之所以称其为环保,更重要的是能源消耗量——每冲一次厕所消耗2升水,每洗一次手消耗0.1升水。而一直为广大市民所诟病的“异味”问题,这款公厕也几乎不存在。得益于其设置在顶端的除臭装置,6秒即可将室内的空气循环一遍,让人更愿意去使用。

慢行系统内藏海绵城市设施,半年后全面完成智慧交通建设

2015年,福田先行启动中心区周边5km范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2018年,福田区已经完成了150多公里的慢行系统建设。而如今,中心区街道经过改造,分级设置自行车道,通过内部主要自行车道与轨道接驳,解决出行人士的“最后一公里”,外部自行车道联系周边片区,共新增对内、对外自行车廊道27.7公里,鼓励绿色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这27.7公里的慢行系统也会和福田区其他的慢行系统做好对接,通过新洲路、金田路、红荔路等道路连接。”杨曙光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慢行系统采用透水混凝土建设车道,打造成海绵城市生态设施。杨曙光现场演示,一瓶水倒在地面后,液体很快就渗入地面。“由于目前城市水泥地很多,热岛效应导致温度很高,主要就是透水硬化的地面较少,整个城市雨水管理设施也不够先进完善。”杨曙光透露,这次改造透水的混凝土车道就是通过比较生态的做法,面层是透水混凝土,下了雨以后水就可以直接很快速地渗到地下,能保证小雨的时候,市民在上面行走不会湿鞋,大雨的时候,雨水也会及时下渗排入市政管网,避免内涝。

截至2019年底,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已基本完工。如今走在中心区,不仅能感受到车辆动态限速管理、慢行安全主动预警、行人过街信号优先等措施,实现快慢有序,人车分离。

此外,为关爱弱势群体,深层次满足全民全龄化需求,中心区首创国内CAZ无障碍街区,对33公里实施道路中的22.5公里道路进行无障碍改造,区域交叉口及路段零高差设计实现率达100%,从而构建更为人性化、安全与舒适兼顾的友好型街区。

同时,市民在中心区还能看到多功能智能杆(又称智慧杆、智能杆),这是一款集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交通管理、环境监测、气象监测、无线电监测、应急求助、信息交互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基础设施,是未来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感知网络的重要载体。“利用多功能智能杆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加载不同的信息化设备及配件,实现信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投资。”

杨曙光表示,将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成为可以被广泛应用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一种必要且可行的选择。接下来,中心区智慧交通系统预计将于今年4月底完成铺设,经过两个月的调试运营之后,到6月底智慧交通的建设将全面完成。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