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二第二节语文课前十分钟,线上课堂播放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
学生们很快发现,歌声非常熟悉,原来这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孙立志专门为他们录制的暖场歌曲。
为了让学生们上好网课, 提升语文“学堂”效益,化身线上主播的孙立志,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录制30多首风格各异的歌唱作品,打造“音乐+”线上语文课堂,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为学生录唱30多首歌曲
“太好听了!”“太有爱了”“厉害了,我的老师”“我已经跟着节奏摇摆起来了”……
孙立志在线上课堂播放的自己演唱的歌曲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疫情期间,为了缓解学生们的学习疲劳和禁足在家产生的焦躁,吸引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提高有效在线学习时间,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思。
爱好音乐和歌唱的孙立志,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开始着手遴选录制用于教学的歌曲。
他选择学生喜欢且思想健康、积极进取的经典和时下流行歌曲,选择倡导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孝敬、对朋友的忠诚、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仁心的名曲,用心揣摩,借助原唱和钢琴弄清每一个音准和节奏,并加上自己的独特处理,形成了与原唱不同的风格。并且用手机、耳机、电脑这些非专业设备完成配乐录制。
他选唱录制的作品时间跨度大,从上世纪革命年代到2019年,既有经典红歌,又有最近的流行金曲,包括李谷一的《我和我祖国》、费翔的《故乡的云》、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李荣浩的《麻雀》、赵雷的《成都》、成龙的《壮志在我胸》、孙楠的《红旗飘飘》、刘欢的《弯弯的月亮》、王源的《掌声响起来》、毛不易的《城市牧马》、黄渤的《正义之道》、林嘉宥的《你是我的眼》、那英的《春暖花开》、周杰伦的《青花瓷》、陈科宇的《生僻字》等。
歌曲为提升语文“学堂”效益服务
演唱录制这些歌曲,并在课前和课上使用,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放松,每首歌曲的选择,每个使用歌曲的环节设计,都紧紧教学目标,为提升语文“学堂”效益服务。
如在《西门豹治邺》第三课时的学习前,孙立志就播放了《我和我的祖国》、《年少有为》两首歌曲。
课堂上,除了词汇积累、句式把握、翻译落实等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们在孙老师带领下,延伸到疫情防控新闻热点,讨论责任担当、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还结合西门豹的历史遭遇,讨论了魏国沉浮乃至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汇聚人才,奋发有为。
课堂上,学生们更深刻理解了老师在课前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与《年少有为》的用意:在时代大潮中,“我”和“祖国”密不可分,作为祖国未来,该如何不负韶华“年少有为”?
再如一节语文课上的复习巩固环节,孙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清唱《水调歌头》,徉于优美的诗境。
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想到古典诗词唱出来这么美。孙立志借助对这首诗歌思想情感的评析,结合当下众多战疫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和历史,有限与永恒,有为与平庸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3月18日语文课直播课将要结束时,他播放了自己录制的学生视为神曲的《生僻字》,“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让学生在缓解疲劳的歌声中积累词汇,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和音乐更是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努力让音乐和语文课堂结合,是孙立志老师近几年继名著新读、创意写作等教学探索之后,所进行的新的教学尝试。
他认为,一个学校不能没有音乐,一间教室不能没有歌声。
语文和音乐更是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一切的文字、文章和诗篇,一切的情感都有自己的音乐属性,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起到以少胜多,陶冶内化的奇效。
在平时上的语文课上,遇到合适的契机,他借助片段清唱经典诗词与流行歌词,并教唱或者播放配乐录制的歌唱音频,借助歌曲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引发思考,加深理解,加强认同,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代中学生更注重个性、自主、自立,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更强,叛逆性更足,要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摇动”“推动”“唤醒”更难,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音乐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当学生惊喜的发现,老师能够唱起他们同龄人的歌,而且唱的还挺好听,对老师自然开始‘引为同道’”孙立志说,而疫情之下的独居和学习,学生的心灵更需要充实、慰藉和鼓舞,阅读和歌唱可以非常好地起到这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