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的朋友们
都被两个字牵动着神经
“退税”

无论是“退税”还是“补税”
都和一个词有关
“年度汇算”
近期,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各地开始陆续开放个人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办理通道。
今日(4月1日)起,全国各地已经全面开放汇算清缴办理渠道,包括个人所得税手机APP端和网页WEB端办理通道。
听到可以“退税”的消息
很多朋友昨晚就去试了一下
据说一度让个税APP很“崩溃”
崩溃归崩溃
“你退了多少钱?”
还是成为大家这两天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好像
学生时代你与年级第一的分数差
总是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人惊喜发现
退的钱够自己出去饱餐几顿
有些人一顿操作猛如虎
最后发现——
有些朋友
费尽心思刮开“抽奖券”
得到的答案是“谢谢惠顾”
当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相对于下面这群朋友
“0”这个答案也是十分令人高兴的
因为有些朋友
不仅没退税
反而在补税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当然
在大家或喜或忧时
还有一部分朋友因为种种原因
而无法加入群聊
比如发现
自己的工资没有够上缴税的门槛!
还比如这种↓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开始思考
在不甘心地试探后得到的结果是☟
看到这里
想必大家也忍不住问了
说了这么多
年度汇算和退税什么关系?
究竟怎么“退税”呢?
别着急,你关心的热点问题
答案都在这
热点问题
01
什么是年度汇算?
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以下简称年度汇算),即在2019年大家已经预缴税款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汇总收支、按年算账、多退少补”。
每年3-6月对上一年度进行汇算,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这项工作暂停。
02
为什么要进行年度汇算?
因为新个税法实施之后,单位每月代扣的个税只是预缴,有可能多缴,也有可能少缴,一年终了要算总账,再多退少补。
03
哪些情况可申请退税、补税?
1、2019年度综合所得年收入额不超过6万元,但平时预缴过个人所得税的;
2、2019年度有符合享受条件的专项扣除,但预缴税款时没有扣除的;
3、因为2019年各月收入极不均衡,比如上半年收入特别高,下半年收入特别低,有可能产生退税。
4、没有任职受雇单位,仅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通过年度汇算办理各种税前扣除;
5、2019年度中间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适用的预扣预缴率高于综合所得年度适用税率的;
6、预缴税款时,未享受或者未足额享受综合所得税收优惠的;
7、有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捐赠支出,但预缴税款时未办理扣除等情形。
04
如何进行年度汇算?
1、下载“个人所得税”APP,图标长这样:
2、登录并完善个人信息,特别是实名认证、任职受雇信息,信息不全将无法进行汇算。(已经完善的朋友可略过)
3、进入首页的“综合所得年度汇算”,然后选择填报方式。
4、如之前已由公司代扣个税的朋友,可以选择“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这样不用再一一填写各项涉税信息。如果在2019年换过工作、当年入职或自由职业者,则要选“自行填写”方式,逐项填报各项收入和扣除。
以“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为例,界面会列出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及费用、免税收入和税前扣除项目,大家可以逐项对照是否准确,如有遗漏,点击相应项目可以进行修改。
专项附加扣除非常重要。纳税人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房贷、租房、大病支出等6项支出的,可以在税前收入中扣除(房租和房贷二选一)。如果此前忘记申报,年度汇算还可以补报,这是最后的减税机会。
其中大病支出只能在年度汇算时申报,本人、配偶及子女在2019年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扣除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5、以上项目都确认后,点击下一步就能看到汇算结果:应补税额(包括0)、应退税额。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有人退税?有人补税呢?
最重要的是
结果写着应补税额的到底要不要补?
05
哪些情况需要补税?
2019年综合所得收入超过12万元且年度汇算补税金额在400元以上的。
应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显示“享受免申报”,点击确定即可;
超过400元的,按提示填写补税方式。
咳咳,简而言之
就是应补税额超过400的朋友
就要去补税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
我的年收入不到6万
还需要去进行年度汇算吗?
奥一君提醒大家
为了不因为漏税影响个人征信
建议大家去试试进行年度汇算
几分钟就能知道要不要退补个税
而且,哪怕你年收入不到6万元
也可能产生退税
这是新个税法的福利哦!
一下子搞不清楚的纳税人也不用着急
2020年6月30日之前
都可以汇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