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初三、高三的同学们已经在4月27日返回校园。
深圳市教育局此前发布了《深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案》,体育中考定于6月10日至25日举行。
现在距离考试只剩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少同学开始“报复性运动”,进行备战冲刺。
然而疫情期间,孩子们普遍缺乏锻炼。近日,长沙一家医院在3天内陆续诊断了7例“应力性骨折”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14-15岁的青少年。
为啥“神兽回笼”后,这么容易骨折?
据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李政介绍,一般来说长时间不运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应力性骨折就是其中一种。
骨折一般分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其中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属于创伤性骨折一类,也可以说是“报复性”运动损伤。
疫情期间宅在家,长时间的“运动停摆”之后,突然进行大量运动,肌肉耐力超过极限,肌肉协调能力下降,保护能力减弱,使部分肌肉、韧带损伤。
如果这时候运动,应力容易集中在你的某段骨头,再强的骨头内心都有脆弱的一面。在这种“集中作用、精准打击”之下,就造成所谓的“应力性骨折”,或者说“疲劳性骨折”。
而应力性骨折之所以多发于青少年,是由于青少年骨质与肌肉力量并没有发育完全,当“力量”与“运动量”不匹配,就会导致骨头的代偿,也就容易导致运动性损伤。
如何判断是不是应力性骨折?
医生在看病的时候,经常碰到一种情况:患者说自己只是普通的跑步、打球,也没崴脚,怎么就骨折了?
如果这样问,你可能是不知道“应力性骨折”的真面目。李政表示,应力性骨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骨折,几乎很少因为外伤所引起。
如果运动完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就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是突然疼痛吗?
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没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现突然性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使人不能继续跑步,或者很难继续跑步。
②单脚站立某个地方很疼?
应力性骨折的症状之一是单足站立时,局部出现疼痛,或者单足跳时出现疼痛。
③用手压痛处会疼出眼泪水吗?
用手指压痛处时,会出现钻心的疼痛感。
④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就不太疼了?
疼痛点在完全停止跑步后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消除。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是,就得赶紧去医院了。
医生提醒:应力性骨折通过普通X线片往往无法发现问题,容易发生漏诊,需要结合病史、查体,并配合磁共振检查来确诊诊断。
许久不运动,也容易中招
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出现“应力性骨折”除了与本身体质、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有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肌肉记忆”消退。
李政介绍,所谓“肌肉记忆”就是运动康复中的术语“动力定型”,也就是经过长期不断练习后“熟能生巧”,不用大脑时刻高度注意,肌肉就能按照习惯的模式完成运动。
比如骑自行车,学会之后就算长时间不骑车,只要踩上几圈就能很自然地找回感觉。或者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上下楼梯的,是不是不用刻意控制脚的动作的幅度,就能轻松上下?
在疫情期间,大家没有重复原来的运动习惯,加之久坐不动等不良的动作模式,肌肉“业务能力”下降,身体没法儿跟上大脑中的动力定型。
所以很多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出门锻炼很容易发生各种“翻车”事故,比如跑步当中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韧带或软骨损伤等。
怎么避免运动损伤?
针对这个问题,李政给出了几个建议,总原则是: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
①不能马上进高强度的运动
疫情之后的锻炼要听从身体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比如长跑马拉松,还有青少年们最喜欢的足球、篮球比赛等极限或者对抗激烈的剧烈运动。
②制定一个科学的锻炼计划
如果愿意,可以给自己或孩子布置一个小作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运动中受伤。
③从中低强度的运动开始
锻炼身体应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刚开始时,运动时间建议在30至40分钟,低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可适度延长。
锻炼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状况可逐渐增加强度和运动时间。
医生提醒,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关节红肿、严重疼痛,头晕、冷汗、手抖的现象就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并观察自身情况是否好转,若情况有更严重的趋势则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运动期间,这些细节要注意
1、做好运动前热身以及内在的思想准备。充分意识到突然剧烈运动的风险。循序渐进地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让身体慢慢恢复肌肉记忆。
2、做好运动中的辅助保护。例如借助外在的辅助工具,包括合脚的鞋子和松紧适当的衣服、护膝护踝、登山杖等等。
3、运动中高度重视身体信号。运动当中一旦感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到感觉心慌,出现停止运动也不缓解的大汗淋漓等情况,应该停止运动,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故,特别是比赛类运动更应该把握好度。
4、运动后进行冷身运动。对,你没看错,运动完了还要做“冷身”运动。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热身运动。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缓慢地走走,然后再停止休息。
运动中受伤了,如何及时做好科学处理?
运动锻炼如果抱着想把前几个月欠的功课补回来的想法,进行“报复性”锻炼,过早过急地开展超出能力的运动将适得其反。
近段时间来平乐医院就诊的运动损伤患者,相比往常都有明显增多。比如打篮球导致韧带拉伤、长跑导致应力性骨折、跳绳导致滑膜炎、肌腱炎等。
如果在运动中受伤了,总的来讲应遵循“RICE”的基本原则:
“R”指Rest——
即停止运动,让患处制动休息。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I”指Ice——
在24-48小时内使用冰敷疗法,每次10-20分钟,2小时一次,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以免冻伤。这样做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带来的肿痛。
“C”指Compression——
扭伤则需要加压包扎,能减轻局部的肿胀防止进一步出血,注意不要随意揉按,或者喷红花油等,这会加重急性期损伤小血管的出血,导致肿胀疼痛加剧。
“E”指Elevation——
如果是崴脚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让受伤的部位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减轻肿胀等症状。
比如在睡觉或休息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患肢高于心脏约10公分左右。这样做可以促进血液回流,达到减轻肿胀疼痛的目的。
医生提醒各位学生和家长,运动归运动,一定要记住: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