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又添西城区实施多校划片,采取随机派位方式入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的多校划片在深圳被称为“大学区”,早在2015年,福田、罗湖、南山、盐田、龙华等5个区开始试水“大学区”。与北京不同的是,深圳“大学区”政策的基础是入学积分制度,而非电脑随机派位。
5年过去,深圳“大学区”范围并没有明显扩大。而在解决热点学校、热点片区的学位供需矛盾过程中,深圳教育部门更倾向于“小步慢跑”,以谨慎的态度尝试对热点片区和学校的学区进行“微调”,整合新旧学校对学区进行划分,“共享学区”、“优享学区” 、“分享学区”应运而生。
如今,全市共有6个行政区跨进“大学区”的门槛。深圳的大学区到底都在哪里?这些名目众多的学区划分政策有何不同?以大学区为基础的招生政策是否会真的让深圳学位房“凉凉”?到底是电脑派位更公平,还是积分制度更透明?采访中,南都记者发现,大学区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对学区房锁定优质校的预期,也被坊间视为优质教育资源机会公平分配的一种方式。
但也有声音指出,推行大学区等“多校划片”政策还不是眼下的主要任务,深圳教育当下 “患寡”,而非“患不均”。来自各区的调查显示,在大学区之外,深圳同时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用集团化办学、建更多高品质学校等方式,不断填平各区以及优质校和普通校之间的差距。
深圳市罗湖区布心小学。学生入学时进行体温检测。福田、龙华、罗湖、南山、盐田等5区相继试点大学区。南都记者 黄铭涛 摄
“共享学区”、“优享学区” 、“分享学区”应运而生
学位申请季,深圳各区已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在以单校划片、积分制度为基础的招生政策外,全市有6个行政区推行大学区。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其房产不再直接挂钩某所学校的学位。因此,原来的学位供应从“一个萝卜一个坑”,变成“一个萝卜N个坑”。同一套学区房,可能分到名校,也可能分到普通学校。
早在2015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义务教育招生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根据《意见》,深圳从2015年起探索试行大学区招生制度。各区可根据“相对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当、学校相对集中、九年一贯对口”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社区、街道等为片区设置大学区,家长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孩子报读2~3所学校,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
随后,福田、龙华、罗湖、南山、盐田等5区相继试点大学区,大学区范围内的学生,可自愿报读学区内多所学校。
2017年,大学区制度缓慢推进,罗湖区新增2个大学区试点,辖区内共有5个大学区。2018年,坪山开始设大学区,至此,全市共有6个行政区跨进“大学区”的门槛。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深圳大学区的范围并没有明显扩大,反而各区教育部门在辖区划出一定范围,推出“共享学区”、“优享学区” 、“分享学区”的招生政策,与大学区配套适用。这些看似颇为复杂的“名头”,其本质基本一致:划出2-4所公办学校,共同面向同一片区招生,而且通常把强弱校搭配进行招生。
福田区在2015年将益田村片区,即原福强小学、全海小学、益田小学三所学校招生区域设为大学区,这一范围保持至今。南山区、盐田区、龙华区等3区的大学区范围,与5年前比也无变化。由此可见,教育部门在推行大学区的过程中采取小步慢跑,以谨慎的态度发力“微循环”。
随着深圳快速发展,人口增幅与学位建设不匹配,在学校单校划片无法满足大量生源学位需求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对热点片区和学校的学区进行“微调”,整合新旧学校的学区划分,“共享学区”、“优享学区” 、“分享学区”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避免牵一发动全身,减少由于招生学区划分而带来的重大行政决策调整,也就免除了更多的学位纠纷,不用每年新增一所学校就重新划定一次学区。
布心小学课堂。大学区范围内的学生,可自愿报读学区内多所学校。南都记者 黄铭涛 摄
“大学区”和“共享学区”之间有些许差异
虽然“大学区”与“共享学区”都是“多校划片”,其实两者有些许差异。
大学区的范围更广,可选择的公办学校数量更多,少则3所,多则8所,按照志愿与积分由高到低派位。共享学区则是将部分学位有余的学校和学位不足的学校“打包在一起”,设置为共享学区,在数量上,每个共享学区里的学校通常是2-4所。简而言之,就是居住在共享学区内的家长,除了可以选择地段内的学校,还可以选择地段外共享学区内的另外一所作为第一志愿。
目前,福田、罗湖、南山、坪山等区“大学区”和“共享学区”共存。
早在2012年,坪山区开始实行共享学区:学区内有2所公办学校,填报志愿只能选择其中1所。2018年,该区试水“大学区”,学区内公办学校的数量增加至多所,填报志愿时可选择1所、多所或全部公办学校,按平行志愿原则录取。
福田则是从2017年开始,在福田南片区(福田小学、福南小学、南华实验学校小学部3所学校招生区域)试点共享学区招生制度;2020年,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初中部与梅山中学试点共享学区;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小学部与梅园小学、梅林小学试点分享学区招生制度。可以说在全市各行政区内,目前只有福田区的“多校划片”形式最多,在部分地段试行大学区、共享学区和分享学区等三种招生制度。
南山区目前有三个小学阶段的共享学区。其中,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科创学校共享学区;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前海港湾小学共享学区;太子湾学校小学部往年学位较为紧张,每年需要分流几百位学生,今年新调整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学校小学部,就与太子湾学校小学部在三年内共享学区。
龙岗区则在2019年推出共享学区和优享学区,划出2个共享学区共5所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小学部)进行小一招生,并在每个共享学区内,为每所学校划定1个优享学区。家长可选择所属共享学区内任意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学校,若第一志愿选择对应的优享学校,可获得2.5分优享加分(优享加分仅在共享学区内有效)
划优享学区、单享学区加分 鼓励学生就近入学
各区教育部门对于“大学区”的划分原则趋于一致,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条件,在便利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按照学校办学水平相近和区域统筹的原则进行划定。各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大学区政策基础上,增加了优享学区、单享学区的加分政策,鼓励学生就近入学。
龙华区就比较典型,分为大学区和单校划片,在大学区里又有单校划片。龙岗区则在部分学位紧张片区实行“优享学区”,即在现有部分共享学区范围内,根据适龄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为每所学校再划定一个优享学区。家长可选择共享学区内任意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学校,若第一志愿选择对应的优享学校,还可额外获得一定优享加分,加分分值依实际情况确定。
综上所述,大学区、共享学区成为深圳“多校划片”的主要方式。作为“配套存在”的“优享学区”,则是鼓励家长在共享学区的选择范围内,让孩子就近入学;“分享学区”仅针对的是特定区域、招生矛盾突出的学校,通过分享周边学位较宽裕的学校学位,确保符合就读条件的适龄孩子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按照深圳“大学区”推进时间表,其发展趋势是从原特区内的福田、罗湖、南山等老牌教育强区起步,慢慢向人口密集、公办学校学位抢夺激烈的原特区外龙岗、宝安、坪山等公办教育资源紧缺的区域推进。
“共享学区”、“分享学区”、“优享学区”、“单享学区”等这一系列操作,其背景是小一、初一公办学位预警逐年升级,迫使教育部门在多校划片政策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辖区内除了既有的大学区,同时还在学位较充足的成熟片区实行共享学区,在学位紧张的学校片区实行分享学区或优享学区。
在多校划片的推进力度上,各区也有快有慢。相比之下,宝安区和坪山在大学区政策上推进速度较快,2018年,宝安区开始实行共享学区、分享学区和单享学区,近两年招生范围已经覆盖全区初一和小一。
坪山区在2020年小一招生设置3个大学区、2个共享学区,初一招生设置3个大学区、3个共享学区。全区大学区、共享学区内学校数量,占全区小一、初一招生学校总数的比例高达84.61%。
罗湖区大学区数量近年有所增加,大学区内学校数量约占全区小一、初一招生公办学校的半壁江山;南山区大学区、共享学区内学校数量,约占全区小一、初一招生学校的11.54%;龙岗区这一比例仅为1.69%。
业界人士:大学区有利有弊
对于部分深圳家长来说,大学区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读公办学校。小学生家长陈先生表示,家长不用再为学区划分而争抢,大学区划分前,有时学生家与学校一线之隔却要去离家最远的学校上学,划分大学区后,家长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学校。
陈先生的孩子就在一所大学区招生的学校就读,他表示,对学校来说,大学区招生会让学校招生压力减少。“公办学校的学位真的太紧张了,教育资源不足是最大的硬伤。”作为家长,陈先生说对大学区的建议就是希望再增加学位。
“我觉得大学区的划分有利有弊。”一位实行大学区招生的深圳公办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利在于给家长更多的选择和调剂的机会,家长可以按积分和自己的意愿去分配学位;弊在于大学区的划分会模糊了一些“边界”,让家长对积分与学校的对应度不太好把控。
这位校长进一步解释说,例如,一个学生申请入学的积分为75分,在单一的学区里,该学生家长能按往年经验大致判断孩子能否上这所学校。但大学区的报名是动态的,去年报名大学区A校的人多,必定水涨船高,积分要求就会高;如果今年报名A校的人减少了,A校录取的分数肯定相应会降低一些。“因为动态,所以就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大学区的划分也可能给大学区内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比较和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