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是国家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来往,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境的港口、机场、车站和通道。深圳口岸的发展与变迁,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精神的伟大实践,也是见证深圳发展与变迁的历史缩影。
在边检、海关等一线警员或关员背后,还有一支默默奉献的口岸工作队伍。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简称口岸中心)的工作人员们负责着口岸运行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正是他们在背后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深圳各个口岸的井然有序,关通口畅。
年轻的深圳口岸
两个流量全国第一
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只有罗湖客运口岸和文锦渡客货综合性口岸,每年出入境人数约600多万人次。那时每一次往返深港,都是人生宝贵的记忆。时至今日,深圳口岸遍地开花,深圳人去香港已成为平常事,就像下班逛超市一样方便。更惊人的是,每年从深圳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2亿多人次,每日过境旅客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作大规模迁移。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让年轻的深圳口岸年进出境旅客和车辆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口岸是窗口,口岸的形象对城市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口岸是国门,口岸的功能对深圳全面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口岸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服务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而且密切了深圳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及整个世界的联系。深圳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约占全国的52%,一天的出入境旅客流量约60万人次,相当于德国斯图加特市的总人口数,出入境车辆数量约占全国的74%。2019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41亿人次,日均66.07万人次;出入境车辆1431.1万辆次,日均3.92万辆次。
这么庞大的人流车流,需要的是配合默契的边检、海关通关查验服务,作为负责口岸安全运行管理服务保障工作的部门,口岸中心为驻口岸各查验单位、进出境旅客、司机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高效、有序的通关保障服务,做到了“四满意”,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守好祖国南大门
擦亮深圳改革开放的窗
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广深港...打开深圳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深圳口岸的名字。一步一脚印,一路风雨一路歌,这些口岸,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大都市,也留下了一代代深圳人的集体记忆。
深圳口岸中心成立于1984年8月,是深圳市口岸综合管理服务机构之一,承担着包括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广深港、莲塘等陆路口岸和原特区检查站公共区域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物业管理、通关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
深圳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成立以来,口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皇岗口岸是全国第一个实施24小时通关的口岸,深圳湾口岸是全国第一个实施一地两检的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是唯一一个设在香港的实施一地两检的铁路口岸……口岸成为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之间人口、货物、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流通对接的第一站,更是深圳学习香港经验、对接国际市场规则的窗口。
36年来,口岸中心坚持“科学管理,保安全畅通;优质服务,创美丽口岸”的经营理念,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的口岸管理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一代又一代的口岸中心领导和职员始终秉承守护国门安全的初心、牢记服务旅客的使命,从黄昏到黎明,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维护着口岸安全与现场秩序;从烈日炎炎到繁星满天,他们迎来最早一批旅客,送走最后一位旅客,日复一日、风雨前行。
他们不仅见证了深圳口岸的璀璨与荣光,也见证着深圳口岸的发展变迁。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口岸中心管理服务团队是一支熟悉口岸业务、与各查验单位紧密配合、具有管理服务经验和专业化技术的稳定队伍,在履行口岸物业管理服务职能、管理维护口岸公共安全、优化口岸服务功能,美化口岸通关环境、维护口岸国门形象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和敬业,才有了深圳各个口岸的井然秩序,他们的操心,换来了旅客的舒心和顺心。
从香港回归到疫情防控
口岸中心一次又一次地扛起了通关保障的大梁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境外疫情不断蔓延。深圳作为出入境旅客占全国总量约五成的口岸城市,外防输入面临着艰巨挑战。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市口岸办的统一部署,口岸中心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坚决守好外防输入第一道防线,从制定防疫方案到具体组织实施,从口岸消毒消杀到设施设备维护,从隐患排查整治到优化管控流程,从加强安保值守到协助通关查验,从搭建检疫用房到配备防疫人员,从通关宣传疏导到贴心服务旅客……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口岸关联病例零发生、口岸运行零事故,取得了口岸疫情防控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这样的成绩,既体现了全体口岸员工的使命与担当,更离不开口岸中心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历年来,口岸中心不但圆满完成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9年国庆70周年焰火晚会等通关保障重大政治任务,还及时妥善处置了2018年“山竹”台风对口岸的破坏、暴雨极端天气引发深圳河水溢满倒灌口岸等重大突发事件,确保了口岸的正常运行。口岸中心全体员工以高度的责任使命感,实现了各口岸和特区检查站重大安全和消防责任事故零发生,为深圳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十六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明天会更好
“乘坐广深港高铁,从深圳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龙只用了14分钟,关键是自助查验通道太方便了,通关只花了3分钟。”
“听说莲塘口岸今年开通,以后去香港更方便了。”
“每次通关都有志愿者指引,还有跨境上学专属通道,深圳口岸超级给力。”
每天,超过60万人次从深圳口岸出入境,其中有数万人跨境工作,还有数万孩子到香港上学。为了让旅客享受到顺畅、舒适、亲切的出行体验,口岸中心也是想尽了办法。
早在1999年,口岸中心就成立义工服务队,2014年被深圳市义工联正式授予注册证书。在各大出入境大厅,流动的“红马甲”就是他们的身影,就旅客关切的通关咨询、候检引导、法律法规宣传等问题提供贴心服务。目前,口岸中心团委正式注册义工295人,其中10人被评为“广东省五星志愿者”,75人被评为“深圳市五星级义工”,各口岸共有7个市级“青年文明号”。
2015年起,口岸中心持续开展“厕所革命”,一改以往口岸大厅厕所面积小、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等实际问题,通过安装智慧洗手间系统、增加第三卫生间和多功能折叠台等提供更便利的人性化服务。
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深圳市城管局组织开展的全市公共厕所环境指数测评中,口岸公厕每月得分稳居第二。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近年来,口岸中心先后获得了“深圳市文明单位”、“市行业卫生标兵”、“深圳市文明示范窗口”、“深圳市十大书香企业”、“广东省先进团组织”、“全国示范职工书屋”等荣誉称号。
此外,口岸中心还持续优化通关服务管理流程,向着“口岸党建品牌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细化、通关服务便利化、后勤保障人性化”的国际化现代化一流口岸一路高歌。
长风破浪,风劲帆悬。三十六年风雨,三十六载征程,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驱动下,深圳口岸中心将承担更多的职责和更重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是时代的重托,也必然为深圳口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可期,深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