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 深圳积分入学制的温情和薄情

2020-06-10 07:47 来源:奥一网 编辑:谢君仪
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深圳家长为孩子上学掏空“六个荷包”买学区房。

但是,千万别以为你买了学区房,孩子就一定能上家门口的学校。

近日,龙华区壹城中心部分家长,就面临买了学区房却不能就近入学的尴尬。

据报道,壹城中心属于龙华第二实验学校学区范围,该校今年小一招生计划为500人,一类学生就报名了500多人,一类学生可能都录不完,二三类的学生面临分流到3公里以外的学校入学。

据相关部门预测,龙华区2020年小一学位总缺口近8000个。巨大的学位缺口,让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陷入“买房焦虑”中。

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龙华区壹城中心的家长身上。

近年来,龙岗区、宝安区、福田区、罗湖区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以龙岗区学位最紧张的布吉街道为例,2018年辖区的贤义外国语学校小一录取分数高达107.9分、木棉湾小学为103.4分(一类生源基础分100分),这意味着即使买了学区房,孩子也可能被分流。

在宝安区,2020年78所小学招生计划数22950人,报名统计人数为40197人,学位缺口超过1.7万。其中桥头学校(小学部)、蚝业小学、官田学校(小学部)和清平实验学校(小学部)等四所学校申请人数超额上千人,很多孩子不但面临“被分流”,还可能需要回户籍地就读。

在福田区和罗湖区,都发生过新买入房产家庭因积分不够,无法就近入学的案例。早些年在福田区、罗湖区租房就能上名校,现在就算买了学区房也难以保证能申请到学位。

这些年深圳推行“积分入学”,试点大学区制,共享学区,提供“学位补贴”,这一系列政策,从各方面进行打补丁,还历史欠账,以此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公平,让更多租房家庭、非深户家庭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这体现了政策的温情一面。据统计,从2016年开始,深圳学位有6成以上都提供给了非深户。

但另一面,深圳常住人口每年新增约四五十万,深圳新出生婴儿每年达到20万上下,导致深圳在园儿童、在校中小学生的年年增加,长期累积下来学位缺口越来越大,“积分入学”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位紧缺推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又将更多家庭逼到“原特区外”的几个区,这不但加剧了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的学位竞争,还导致原本学位并不紧张的光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也开始发布学位预警。“积分入学”最后发展到要拼购房时间,拼房产用途甚至户型大小,并且从义务教育推广到幼儿园,又体现了积分入学制的薄情一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区规划缺乏前瞻性,学位划分又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就近入学”如何能够落到实处?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