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不注销会影响征信?超160人信了,被骗580万!

2020-06-23 08:58 作者:苏国锐 来源:南方+ 编辑:陈雷
这些人都是骗子觊觎已久的目标

“你办理过校园贷,国家要整治学生贷款”“账户还是学生身份,需要注销用户消息”“贷款账户不注销会影响征信,将来买房买车就难了”……

2020年起至今,宝安区超160人因“注销校园贷”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达580万元,人均损失金额为36250元。职场新人、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90后年轻人,都是骗子觊觎已久的目标。

97951592873811.jpg

骗子给张某发的“身份证明”

案例回顾:

张某是一名90后年轻小伙,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拼。2020年6月13日,家住宝安的张某接到一名自称是“某东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张某大学时曾注册过某东金融账户。两会后国家要整治学生贷款,如不注销账户将会影响个人征信。

对方称可帮助张某注销账户信息,关闭某东金融的借贷通道,但张某需先把某东金融里面的额度清空,提现到本人银行卡,再转至客服公司的财务账号。随后对方提出和张某互加好友,告知具体操作。

按照指示,张某打开某东金融APP,提现了40500元到建设银行卡,再将40500元转到对方提供的账户里。这时,对方反馈说张某的学生账户中还关联了其他借贷平台,要一起清空额度才能注销账户。在客服的“人工指导”下,张某下载了所有指定的APP并转账近32万元。

随后,对方表示,会将对公账户收到的钱全数转至张某私人账户,但需花费些时间,晚些再联系确认是否到账。然后,所谓的客服就再也联系不上。后知后觉的张某发现被骗,前往宝安公安分局镇南派出所报警。

骗子的骗局是——拼命骗你贷款,灌输“注销=清零”的概念,骗你把钱打给他,最后玩消失。这骗术虽听起来荒谬,却屡试不爽,受害人一个接着一个往“坑”里跳。骗子是如何一步步操作,引人入坑?

27221592873822.jpg

张某与骗子的聊天QQ截图

骗术揭秘:

第一步:心理战术

“注销校园贷”诈骗套路之所以能成功,通常都是建立在前期骗子对受害者的心理控制上。

为了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嫌疑人往往冒充某些知名正规贷款平台的客服,先是电话告知其在学生时代注册过贷款APP账户,需注销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后通过添加微信或QQ好友的方式,向受害者展示自己的工作证、身份证、公司执照等。

如果你曾有网贷经历,在骗子眼里你就是到嘴的鸭子。骗子通过某些不可描述的手段获取你的精准信息,在通话、语音过程中,准确报出你的姓名、曾就读大学、所学专业、电话号码、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核对后发现,对方报出的信息个个准确,这时你逐渐放下戒备心。

取得你初步信任后,骗子又套用“官方客服”身份,假借官方口吻说着“最瞎”的话——“如不注销贷款账户APP将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个人征信同步到各大银行”、“如果你要贷款买房买车的话,可就难了”,诸如此类的言语一步步攻克你的心理防线。

那么,只有在读大学期间贷过款,才会被骗子盯上吗?

不!警方提醒,即使不曾有过校园贷的经历,骗子也会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有贷款记录,需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一旦相信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陷阱之中。

第二步:额度清零

取得你的信任后,接下来就到骗子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候。骗子会告知你注销校园贷账户前需要清空贷款APP上的信用额度,否则无法注销记录。

所谓“额度清零”,就是骗子声称,需将受害人注册过的网贷平台上现有的贷款额度全部借贷提现,这样额度清零了,账户就注销了。

如果你没有校园贷经历,骗子也会告诉你,为了防止身份信息再次被冒用借款,需要对多个平台进行注册、借款提现,以防他人冒用身份借款。

而张先生也正是被这一说辞“洗脑”成功,在“某东金融”上借贷成功后,还在某博、某付宝、某粒贷等各大平台借贷,在6个平台上借贷近32万元。

34401592873833.jpg

张某转给骗子的部分转账截图

第三步:安全账户

哄骗受害者在各个贷款平台上借贷后,怎么忽悠受害者将借款全部转入到自己的账号上呢?这时,就该诈骗分子的老搭档——“安全账户”登场了。

骗子说“安全账户”是特别开设的账户,专门管理需要注销校园贷账户的贷款资金,必须将钱转到这个账户上,才可算是注销校园贷账户。

借贷后,骗子声称让受害者将贷款全部打入公司的“安全账户”进行监管,账户注销后,公司就会将钱如数返回原账户。

此时受害人听从骗子指示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当受害人把钱转入了所谓的“安全账户”后,官方客服便会将受害人拉黑,再无消息。直到联系不上,受害人才察觉事态异常,报警求助。

根据宝安警方统计,6月1日至15日,短短半个月内,宝安区就有63人因“注销校园贷”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256万。被骗的人基本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准备毕业的大学生、90后。骗子们正是利用他们涉世未深这点,以“个人征信不良会影响银行信用”这一说辞从心理上攻克、动摇受害者,诱使他们一步步落入圈套。

警方提醒,凡是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客服的电话,提到“在校期间贷款记录”、“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账户”、“清空贷款额度”的关键字,都是诈骗,根本不存在“注销校园贷”账户这一说法。面对骗子,要保持“三不”原则——不听、不信、不转账。

47981592873845.jpg

2020年1月—6月15日宝安区涉及注销校园贷诈骗数据图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