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深圳人而言,日常放工和周末休闲都少不了要去购物中心打卡。深圳商圈业态多元,集合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等多重生态。交通出行方便与否,是商圈能否吸引大流量的一大关键。而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停车场友好度又是影响他们去哪消费的一大关键因素。
深业上城停车场。
海岸城在做停车场的调整升级。
不过,在这些商圈停车场里,也能看到购物中心在靠近消费者不断做出改进。比如海岸城已经在做停车场的调整升级。过去卓悦汇为全自动升降车位,曾因现场人力配置不足无法取车而被车主吐槽。两年前,卓悦汇已经撤掉了嘈点满满的自动升降停车位。
在现有选项里,我个人比较喜欢深业上城和罗湖万象城的停车场。深业上城的停车场有很长的疏导地带,虽然从进场到停进位置要花费较长时间,但是指引比较明确,空气流通,没有货车道,行车道宽敞。停车的体验还是比较好的。而且感觉预留了很多层的车位应对停车难,应该是规划了挺多停车场的。
个人感觉停车体验特别好的是万象天地,因为这个购物中心有会员预约车位,这极大方便经常去贡献营业额的市民。另外,万象天地的导视清晰,还有安保人员开电瓶车巡场,帮助找车的顾客,优秀!
万象天地有会员预约车位。
商业体的开业时间有先后,自然在停车场的设计上也会因为时间顺序产生差异,后起之秀的购物中心显然在停车场的空间设计上有更长足的思考。当然,也存在以管理取胜的例外。这正是我想说的,设计先天有硬伤,后天也能靠管理尽量补齐。
商场的标识可以再清晰一些,比如通往商场的入口若遇上晚间商场关门时段,是否可以在出入口清晰列明?如果设置的是自动升降停车位,为避免取车不易、需要排长龙等工作人员协助的情况,是否可以考虑多在场内增配工作人员?不少停车场,设置了红绿灯等标识,方便过往车辆通过颜色迅速判断车位是否有空余,这本身是一个好的设计。但维护上更需要加把劲,要及早发现及维修出现故障的显示灯,总不能等车辆兴冲冲入场后才发现绿灯显示的空位早已被占。
动线设计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小幅度的调整换来大改善。比如,客车和货车的分流。对于女司机而言,多多少少就恐惧和货车同进退。如果货车在面前的坡道上突然熄火,又或者货车过大占用了进出车道,都会带来不友好的体验。车位设计上,该大方还是要大方,毕竟取车时发现自己的爱车被隔壁开车门刮蹭,好心情一下子就全部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