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门外,苏静等了一天一夜。前一天下午,丈夫应齐突然感到小腿很疼,吃了止痛片也没用,两只脚还出现了好些紫红色的淤斑。他们连夜赶到医院,医生说应齐有严重的脓毒血症,必须马上进重症ICU抢救。最终因感染伤势过重,没有抢救过来。
为了找到感染来源,苏静仔细翻看应齐的聊天记录和支付记录,发现生病的前一天,丈夫去过一家自助餐厅,吃了一个生的生蚝,也就是这个生蚝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么常见的生蚝为什么会要人命?原来医生在应齐的血液里培养出了一种叫创伤弧菌的细菌,对他这样有肝硬化病史的人来说,杀伤力极强。而这种细菌通常存活在海水及海鲜里。
海洋中的“杀手”离我们并不远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像幽灵一般游荡在江河入海口、微咸的池塘、浅水海湾及海底沉积物之中。
鱼虾蟹贝等海鲜中都隐藏着创伤弧菌,尤其是生蚝等贝类主要以过滤方式进食,水中创伤弧菌会在其体内蓄积,因此贝类等水产动物可能携带大量创伤弧菌。
在广东部分海产品污染状况调查中,创伤弧菌污染以甲壳类,例如生蚝、扇贝等,最为严重。海水、淡水、淡水鱼、海水产品都存在感染创伤弧菌的情况,广东省部分海产品创伤弧菌阳性率甚至能够达到50%以上。
创伤弧菌最喜欢温暖的海水,因此创伤弧菌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4~11月份。目前世界大部分沿海国家都有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告。在国外,创伤弧菌是美国海产品消费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日本每年的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例数约为400余例。
处理或者食用海鲜都可能感染
创伤弧菌以致病力强、感染死亡率高入选顶级海洋细菌杀手之列,号称“食肉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感染人体。
一是食源性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食用生的未加工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尤其是生蚝)是食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创伤弧菌对胃肠道的致病性较弱,但菌体能通过肠黏膜侵入血液。
食源性创伤弧菌感染的潛伏期为12小時至数天,按病情症状轻重,可分两型:胃肠型和凶险型。
胃肠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一般无发热。
凶险型初起发热、寒颤、痉挛性腹痛、肌肉痛,后为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出血性大疱、休克、甚至死亡。
二是经皮肤伤口感染:多见于免疫力正常人群,通常是有因为旧伤接触到有创伤弧菌的食物或者海水,或者是在水中游泳、冲浪、钓鱼、戏水的时候受伤而被感染。在原皮肤伤口处形成红肿、红斑,引发剧烈疼痛,发展迅速,继发脓毒症;一旦出现脓毒症,其死亡率高达50%。
以下人群更易中招
一般人都可能感染创伤弧菌,但是免疫力低下的基础性疾病患者,感染可能性增加80倍,死亡率增加200倍。
肝炎患者、酗酒人士、癌症、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如某些癌症患者;铁负荷过重人群,如血色素沉着症患者;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的人群;近期做过胃肠道手术的人群等都是更易中招人群。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的感染呢?
一是不要吃生的或者是没有煮熟的海鲜,尤其是生蚝和其他的贝类。
创伤弧菌既不耐寒,也不耐热,水产品放入冰箱可陈低细菌繁殖速度,烹煮是减少食源性创伤弧菌感染的唯一有效途径。
餐馆里面怎么吃?
不要在餐馆里点生的生蚝,柠檬汁和酒精不能杀灭创伤弧菌。有的生蚝是经过净化处理,号称无污染,但是免疫低下的人群还是不要碰。
家里怎么煮?
注意生熟分开,不要让生的海鲜污染到已做熟的食品。
煮海鲜之前,丢掉那些已经张开壳的贝类。连壳煮贝类,
当贝壳张开之后,需要继续在100度煮3-5分钟。
弃壳煮海鲜,无论水煮、油炸还是烧烤都需要100度以上煮3分钟。
二是减低经皮肤伤口感染的风险。
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如被生的海产品伤到,应以肥皂水尽快冲洗伤口。身体有伤口的人应尽量避免前往海滩。到海边戏水或者游泳时要做好保护措施,推荐穿涉水鞋。
三是及时就医。
由于创伤弧菌感染后病死率高,如果该病患者在72小时内未进行相应处理,病死率便会增加到100%。如伤口出现感染症状(如皮肤红肿戒疼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必须立即就医治疗。就医时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曾经接触或者吃过海水、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