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家住福田的王先生和家人一早就坐上地铁6号线前往光明,计划来个光明吃喝一日游——那是来自乳鸽的召唤。就在4天前,深圳地铁6号线正式营业。地铁6号线的开通,除了满足如王先生这样的一大批食客的需求,拉进了光明和市中心区的距离,还标志着深圳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跨入“10线运营、多线建设”的发展阶段,运营里程达383公里。
40年弹指一挥间,交通出行的巨变,是深圳市民感触最深的变化之一。在繁华都市,地铁承载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梦想,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驶过,网约出租车一约就有,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远程出行的市民有高铁、飞机任选。
谁都未曾想过,曾经荒芜寂寥的小渔村,被深圳人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交通出行翻天覆地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速度。
01 『 那些年,深圳人一起追过的公交车』
时间回溯至40年前特区初建时,深圳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每每遇到风雨天,数量不多的公交车就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些年来,一条线路少辆车的时代,也逐渐地消逝在70后、80后一代的深圳人的记忆之中,一去不返了。
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长途车、出租车等应运而生。深圳的公交车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已经达到了近一千条线路。除了公交线路在不断增加,公交车体也在发生变化,从燃油车到电动车,深圳也在今年成为全球首个公交车基本实现全面电动化的城市。
02 『 一路狂奔几十年,深圳地铁是怎样炼成的?』
1988年7月,深圳地铁挂牌成立,拉开深圳轨道交通的序幕。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直到2004年才首次开通地铁,深圳第一趟地铁从罗湖站缓缓启动,宣布着深圳正式跨进“地铁时代”。
2020年,深圳地铁即将进入新一轮“新线开通季”,计划开通7条新线共107公里,全市地铁线网总里程将超400公里。在建地铁线14条,覆盖全市十个行政区域,建设总长度近300公里。
同年8月18日12时,地铁6号线、10号线共计78.7公里线路、沿线50个车站正式开门迎客。据悉,6、10号线开通前已完成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运营商车站和隧道5G信号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人性化交互UI设计,让乘客通过触控操作查阅各类实时信息,增加了列车科技感及人文关怀。
深圳地铁现在、未来都还将一路狂奔,这就是深圳速度。
03 『 再见,深圳“红绿的”!你好,深圳“蓝的”!』
“关内红的,关外绿的”曾是老深圳人都懂的暗号。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深圳出租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年10月,深圳市小汽车出租公司成立,第一批出租车仅有6辆,起步价6元。在初期,深圳出租车颜色并没有完全统一,外观也并不完全一致。
当年,深圳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10来块钱,打车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十分奢侈的事情。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出租车司机最热衷接待的客人是港澳同胞,收的往往也是港币,甚至美金。
现在,深圳出租车基本实现纯电动化,“红的、绿的”将成为历史。“深圳蓝”终于即将取代记忆里的那一抹“红”,成为城市出租车的主色调。
04 『 多列长长长长的火车和高铁,穿越40年的时光隧道』
1980年的深圳已经通了火车,但硬件设施仍无法跟上。站台上搭了一个简易钢板棚,看不到售卖商品的商贩岗亭,一眼望去,车站附近还有不少树木杂草。每到春运,那一节节绿皮火车车厢,承载着人民归乡的热切。但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人们多么希望那回家的列车能快一点、更快一点。
乘坐老式绿皮火车长途颠簸,是不少有过春运经历的人最熟悉的记忆。没有空调,车窗可随意打开,还会有小贩在站台售卖各种食品,顺着窗户直接递进来。
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将目光投向高速铁路。根据当时国情,铁道部选定广深铁路作为试点,研究高速铁路技术。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是广州至深圳的广深铁路,1994年建成,时速160公里。
2011年12月,深圳北站正式发车,深圳进入高铁时代;
2015年12月30号,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福田站开通运营,广深港高铁内地段全线贯通。
高铁开通后,沿线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今时今刻,大江南北的市民都能尽享便利。
无论是火车、高铁,还是年轻的深圳,将一直像飞驰的列车不断前行。
不仅是铁路建设,海上、航空建设也在全面发力。
05 『变化里的深圳:从内河土坡码头到国际化大港』
40年前,深圳是一个小渔村,只有几个百吨级的内河土坡码头,年吞吐量10多万吨,海上运输几乎是空白。
随着特区的建立,开始炸山填海建设港口,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深圳港已成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成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截至2020年一季度,深圳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15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成为深圳市一张靓丽名片。
06 『一飞冲天,天际翱翔』
谈起深圳的机场,或许所有人第一印象都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其实在1983年,深圳首座直升机场便在南头建成投入使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滩涂。
随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繁忙和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5月30日,深圳机场已开通50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五大洲共50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而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加入深圳航班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病情危急、道路严重拥堵、救护车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打飞的”。深圳将进入低空飞行时代,“打飞的”上下班,周末从宝安“飞去”大梅沙海滩,一天内坐飞机粤港澳往返玩耍都不再遥远。
老一辈的深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买票在火车站打地铺、通宵达旦,第二天排队继续“战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应用,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只要“动动指尖”即可购票、“刷刷脸”就可以乘坐高铁、“滑滑手机”就可以打上出租车,“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乘上公交、地铁,给人民的交通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从步行、轿子、马车、黄包车到自行车
这一进程在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几千年
而从自行车、汽车、火车到普及高铁、飞机出行
深圳则只花了40年
深圳特区成立40年来
深圳的“交通革命”打造了“城市交通大脑”
联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血管”
让人们实现了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的巨大变化
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
人们品味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
也品味出了创新发展成果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