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深圳,大家脑海里立马会闪现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繁忙的集装箱码头、美丽的南中国海岸线以及与这座城市相关联的那些众多的高科技企业。
除了光鲜亮丽的城市外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水土这方人更需要去直面观察。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摄影师吴国勇《深圳村话》摄影展开幕式暨作品研讨会于2020年8月29日在深圳市东门步行街思月书院举行。
展览现场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李也平、著名摄影家钟国华、孙成毅、余海波、李政德、胡国庆、贺建华、刘伟雄、刘远、杨俊坡、薛云麾,知名摄影师管松林、罗娴、王毅,国内著名策展人罗大卫,深圳大学杨莉莉教授,深圳摄影摄像研究会会长陈孝悦教授,深圳商报文化新闻部负责人蒋荣耀,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策展人鸦姑娘、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公共教育负责人黑晨爽,水利专家、中国葛洲坝集团王保国、独立策展人何蕙帆,以及上百名摄影爱好者和热心市民参加了这一活动。
土著人的文化符码与外乡人的深圳梦
深圳从2004年起就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村落和村治组织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改造后的集体股份公司和新型社区,但这些社区依旧保持着传统村落的村(居)民自治模式。
村城之间看似已合二为一,却有着明显而又隐晦的边界。“原居民”和“租住客”两个群体所代表的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二元世界,在城中村冲突并融合。
在被高楼大厦包围着的下沙村广场上,村里的黄氏宗亲联谊会及客家人传统的“大盆菜”宴。上万人同吃大盆菜的流水宴席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6)。吴国勇 摄
对无数外来的租住客来说,城中村只是其梦想的暂时栖息地。而对于那些原居民,这里则是他们的根。他们既享受村外世界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又“躲进村里成一统”, 固守并偏安于这座精神上的“土围子”。
广场、牌坊、宗祠、家庙以及各路神仙普遍存在于城中村中,有的奢华,有的寒酸,俱都是原居民独特的文化符码。宗族崇拜、土地崇拜、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无不在这些符码里一一得到安放。
牌坊是向外界宣示“领地主权”的象征,是实力的彰显;宗祠是原居民宗族崇拜的精神家园;散布在村里的各路神仙加上家庙里先祖神灵,是村里的守护神;广场是联系村与城市的纽带,也成了环境逼仄的村里人休闲、锻炼、信息交融以及公共活动的唯一场所。村里的众生万象,在广场这个舞台纷繁鲜活地呈现。
毗邻深圳中心区的皇岗村和紧挨着的水围村,原居民多为庄氏,都自称是庄子的后裔。水围村的村口,有庄子雕像一座。吴国勇 摄
用影像来记录这种变迁可能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无数的摄影师在做着这项工作。摄影师吴国勇在跑遍深圳各社区近200个原自然村的基础上,通过给城中村里的诸多典型文化符号进行肖像式的拍摄并置,呈现出深圳“城中村”一幅总体的图示:既冷静疏离,又纷繁鲜活。既矛盾冲突,又与这城市和谐共生。
以拍摄《无处安放——共享单车坟场》而闻名全球的深圳摄影家吴国勇也长期关注深圳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深圳村话》就是他继《深圳河》系列之后的又一力作。他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在6年时间里几乎跑遍了深圳各个角落,给城中村里的牌坊、宗祠、神像和广场进行肖像式拍摄,展示了深圳原居民的文化图腾与精神家园,为这个城市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影像档案。这个展览展出了112张照片和一个21分钟的纪录片,这只是其拍摄影像中的一小部分。
陈氏宗祠(俄地吓村),及祠堂前初来乍到的外来打工者。吴国勇 摄
展览由中国著名摄影家孙成毅策展。他在介绍展览时说:深圳的“城中村”应该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进化样本。这座城本就是在一个“村”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随着城市的生长,原来一个个的“村”又渐渐淹没在城市高楼的褶皱里。这些城市褶皱里的“城中村”看似不起眼,却完整保存了土著人的文化符码,孕育着外乡人的深圳梦,为这个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和营养。
展场与展品珠联璧合
展场分为牌坊、宗祠、诸神、广场4个静态照片展示区以及一个视听区。静态照片将城中村各典型建筑符号的大量肖像照片进行并置式排列,冷静而震撼。视听区长达21分钟的视频通过高清投影仪的播放,让观众像是一下踏进了城中村的舞台中央,鲜活而热闹。微信扫描图签上的二维码更可以直接进入VR全景观看模式,获得城中村广场的浸入式体验。
在即席研讨会上,余海波、钟国华、罗大卫、李政德、陈孝悦、蒋荣耀、王保国等纷纷发言。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深圳商报》图片总监余海波表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摄影人立足于本土记录城市变迁,探寻深圳历史和文化底蕴,既能在精神上与这个城市发生共情,作品又能与大众产生共鸣。
一位市民在观展时惊喜地发现他所居住的城中村广场,他说他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了,每天都要从这广场上经过,所以感到非常亲切。
远处是深圳的CBD,高达600米的城市地标平安金融大厦像座灯塔照亮了这个城市,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握手楼匍匐在它的脚下。握手楼里万家灯火,生发着无数外来打工者的“深圳梦”(2017)。吴国勇 摄
展览所在的思月书院是深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前身叫思月张公祠,罗湖向西村有一个爱月张公祠、湖贝村有一个怀月张公祠、水贝村有一个念月张公祠。张思月、张爱月、张怀月、张念月他们四个是亲兄弟,张氏一族自明代起就在这一带安家落户开枝散叶,是罗湖本土一个名门望族。在里面的展览中,大家可以看到张思月兄弟们的祠堂。展场与展品珠联璧合,展场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张氏一族只是深圳本土原居民的一个缩影。而在每个城中村的每一座祠堂每一座牌坊......都可以展开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这恰恰是深圳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览由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罗湖区文化馆、罗湖摄影学会承办。展期自8月29日至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