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深圳的垃圾分类从自愿自觉迈向法治时代。按照相关规定,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将被罚款50元,情节严重的罚款200元。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部分大型社区了解到,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明确,有人表示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督导员并非时时在现场。
9月1日至9月15日,深圳市各级城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共检查投放点位15346个,发现存在问题点位3899个,开具整改通知书3548份。与此同时,南都“热点站站队”进行了民调,数据显示,超七成网友认为,利用惩罚手段能促进垃圾分类。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建议,可以考虑采取经济手段,比如推行垃圾付费制度等。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锦花也建议,厨余垃圾也可以通过扫码投放,计重收集并微信累积积分兑换奖品。
梅林一村的垃圾分类宣传很详尽。
桃源居的垃圾分类宣传随处可见。
不少居民分类不细致,垃圾全投放于“其他垃圾”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桃源居社区,该社区现已入住5万余人。一走进桃源居,记者便发现小区大门口设有LED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是低碳生活的新时尚”、“不留卫生死角、不乱扔垃圾”等标语滚动播放时刻提醒着来往居民注重垃圾分类。
在桃源居11栋,记者发现设有3处垃圾分类投放点,这里垃圾桶外观为长方形的金属箱,用不同的颜色和文字、图案标识清晰区分不同类别的垃圾,注有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灯管、其他垃圾等类别,垃圾桶边设置了洗手池、总体上外观时尚、没有异味。不仅在11栋楼下,其他楼栋下均设置了类似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此外,小区的公告栏均张贴有垃圾分类的宣传知识和投放指引,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居民,多数表示知道垃圾分类。
但记者在各垃圾分类投放点,几乎没有看到有督导员进行现场督导。大多居民投放垃圾时直接将垃圾全部投放于“其他垃圾”类别,有居民直言平日里垃圾分类并不细致,“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怕麻烦,基本上把垃圾全都扔在其他垃圾处。”深圳世外桃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很多义工会上门教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但仍有居民不会太注重,“有的人会自觉点,但也难免有人不会分得那么细致,我们也没要求罚款,就是有时候垃圾丢得太乱,后期处理的时候工人会比较麻烦。”
南油生活B区仍未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每栋楼门口都有随意丢放的垃圾。而在固定的垃圾投放点处,只有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
代表声音
建议对垃圾计重收集并累积积分,可兑换奖品
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锦花认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宣告了深圳每位居民关于垃圾投放的生活习惯将发生重大变革,稍有不慎就会被列入处罚名单。那么,深圳人准备好了吗?陈锦花表示,她发现在调动居民分类意识上,除了厨余垃圾需定点投放,其他垃圾投放并未规定,很容易存在分类垃圾桶无人投放,标注为“其他垃圾”的垃圾桶经常出现“垃圾溢桶”的情况。为了调动居民分类意识,陈锦花建议在垃圾分类点,对可回收垃圾另设相关投放机,“直接按重量或数量,来直接微信扫码投放并直接返现金到微信账号,我视察一些小区时,有可回收投放机,但操作流程麻烦,需要下载APP,而且登记收集个人信息较多,反映流程比较麻烦繁琐,”陈锦花建议,厨余垃圾也可以通过扫码投放,计重收集并微信累积积分兑换奖品,该模式可以增加定点时间和投放时间扫码即可。
对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应有考察机制
不仅如此,陈锦花关注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已有一段时间,但总体还是比较粗犷,无法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来。“建议制作的宣传片,以生活场景代入感来制作,比如早上起床场景中所使用牙膏,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用完了或需要更换了,应该投放为哪一类垃圾呢?生活中从早到晚的场景,办公场景、学习场景等,都可以代入式的模拟可以产生垃圾的情况,并告知分类,这样宣传效果应该会更明细。”陈锦花还建议,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也要有相关考察机制,对于不合格或不称职的垃圾督导员可以实行淘汰制。
垃圾分类应压实前端管理,形成倒逼机制
此外,关于垃圾分类没有实现精准投放,垃圾桶形同虚设的现象,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深圳垃圾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深圳要实现垃圾分类任重道远,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挑战。“现在垃圾分类的形式已经到位,但是还没有完全养成这种习惯,需要长期的宣贯,压实前端管理,形成倒逼机制,区、街道、物业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压实,教育、宣贯、处罚这几个手段要并举,另外,深圳垃圾分类还要采取经济手段,比如推行垃圾付费制度等。”杨勤表示,深圳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要“速度”更要“温度”,同时也需要市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更细致地去做好垃圾分类,实现快慢生活的平衡。
分类提醒
垃圾实行“四分类”,厨余垃圾每日投放时段一般不少于两个
9月16日,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行政辅助、深圳市垃圾分类二期讲师廖志铭向记者介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前,垃圾不分类是道德问题,该条例实施后,深圳的垃圾不分类则迈向法治时代。“9月份是执法警示期,垃圾不分类或违反条例会被开《整改单》,不会罚款;10至11月为集中执法期,重点针对9月份查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执法,12月1日起进入常态化执法期。”
廖志铭表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奖垃圾分类操作规定地较为清晰,“明确规定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并在‘可回收物’中增加了家具、电器电子产品,在‘有害垃圾’中增加了家用化学品,种类更为完整。”廖志铭介绍称,相关条例规定的投放要求较为具体,使用一次性收纳袋装纳家庭厨余垃圾的,应当 “拆袋投放”;废弃药品、药具等要对包装物予以毁形或者进行破坏性标记后投放;废弃年花年桔、花卉绿植、绿化垃圾,主管部门要开展统一的收集、处理工作。
此外,廖志铭表示,实行楼层撤桶后,住宅区居住楼层公共区域不得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同时建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分类投放督导员制度,“家庭厨余垃圾每日投放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两个,市民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投放家庭厨余垃圾,指定投放时间段结束后立即密闭存放,并在十二小时内清运,制度安排体现了对分类工作的支撑,源头减量方面有抓手、有特色。”
现状
深圳初步建立了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目前,深圳初步建立了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市3508个物业小区已全部建成“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分类模式,1690个城中村、16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2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全市共配置1070台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对不同类别垃圾实行专车专运;建成105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包括4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42个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点、16个废旧家具拆解处理点等100余处分类处理设施。
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回收量达4000吨/日,可回收物的市场化回收量5500吨/日,回收利用率32.1%,基本实现分类后的其他垃圾全量焚烧。
关于垃圾处理
宝安区建起全市首座厨余垃圾干湿压榨分离处理站
南都记者了解到,深圳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行动方案的同时,也在探索建立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以宝安区为例,在福永街道凤凰山脚下,福凤路东侧的福永街道福凤转运站,为全市首座厨余垃圾干湿压榨分离处理站。
福永街道市政中心垃圾分类组组长林举山告诉南都记者,该厨余垃圾处理站的日处理能力为2吨,从投料到出料的时长为24小时,经过机台分选、油水分离、破碎压榨、生物发酵的过程,分离出油脂和生物有机基肥,废水经预处理后排放至转运站的隔油池,进行定期抽运处理,最终达标排放。“这个处理站的计划日处理能力为5吨,采用非生化处理技术和特色优化的快速减量系统,经过约16小时的处理,将厨余垃圾转化为了有机基肥和生物柴油,从源头快速处理厨余垃圾,杜绝二次污染,做到资源回收综合利用。”
除了加强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还有许多寓教于乐的新玩法,让越多越多的市民接受垃圾分类知识,探索垃圾分类可回收利用的新方式。在2020年深圳设计周分会场,“垃圾去哪儿啦”的互动艺术项目吸引力不少市民关注,展览通过环保艺术创作,以及“变废为宝”的手工课,指导市民们用垃圾创作自己的艺术品,与市民们共同探索环保新生活。
他山之石
全民动员开展垃圾分类,注重培养民众环保意识
如今,“垃圾围城”成为威胁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南都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多地都陆续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但“强制实施”是一个重要节点。以上海为例,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上海由此进入更为严格的垃圾分类时代。2020年7月,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以上,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上海成效显著的秘诀何在?据悉,除了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之外,上海启动了“全民动员”模式,即定时定点投放、志愿者督导、全面宣传、教育部门将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等多举措,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参与的系统工程。公开信息显示,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被称为“清洁之国”。据悉,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有时丢垃圾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感人细节。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同时,日本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进行环保教育,从小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全民参加,各司其职,确保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让垃圾分类投放成为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