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幕后故事

2020-10-16 10:15作者:张一鎏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王泽权
黑科技赋能绚丽舞台 真挚情感传递深圳力量

LS07_LS07_5782.jpg

“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在深圳大剧院上演。

LS07_LS07_5768.jpg

来自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LS07_LS07_5767.jpg

机器人和演员共舞。

LS07_LS07_5766.jpg

科技大咖是深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LS07_LS07_5783.jpg

舞台展示动车组列车飞奔在大湾区。 主办方供图

企业大佬们玩嘻哈“唱”HOOK、机器人与演员共舞、柔性显示屏成“工具人”,形成“流动的视频造景”、舞台上演员“开直播”、粤剧遇上复古disco讲述深圳故事……10月14日,“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在深圳大剧院上演。

“在山与海相拥的地方,一座新城,横空出世……”一部气势恢宏、立意深远的短片,掀开了“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的序幕。晚会分为序、《南方春雷》、《开拓之路》、《追梦时代》、《大美双区》、《壮丽航程》和尾声七个部分,回答了“特区因何而来”、“深圳做了什么”、“深圳为什么能”、“深圳去向何处”等不同时代的命题,小切口折射大时代观照特区使命,表现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包容开放,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国际大都市的四十年沧桑巨变,成长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整场晚会展开了一幅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书写了深圳经济特区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更展示出深圳欣欣向荣的生长力量。创新、年轻、有活力的深圳气质也注入到了整场晚会的表演之中。17个节目结合当下流行元素,贴近市民生活,让观众一起在轻松氛围中回顾深圳的发展历史,同时大量运用科技元素,多家深圳企业参与到创作之中。家园报记者专访晚会执行副总导演曹瑜、音乐总监何琪,了解逐梦历程。

人民性

群众视角展示深圳建设

“莲花山的高山榕绿了春风,年轮里记忆着每一天的不同……”,一曲《这就是深圳》,以倒叙的手法在人们眼前铺开了一幅清新生动的时代画图。晚会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叙事模式,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以纪实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艺术的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特区成长波澜壮阔的历程。

一声春雷,炸响了一个时代。高举红旗的基建工程兵,在《我们来了》的昂扬旋律中豪迈登场,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先遣队。《以特区的名义》中热火朝天的脚手架上,建设者们以自己的汗水和奉献诠释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内涵,纷飞的白鸽寄托着希望与温情。当建设者们在“脚手架”上以自己的身躯组成的“拓荒牛”造型出现时,引发了人们强烈共鸣,激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我们的好时代》、《来了就是深圳人》等昂扬向上的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深圳在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上如何赓续使命,创造更多“第一”,闯出了一条新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大美双区》是个富有岭南文化风情和新时代特色的篇章,通过《湾区风飞扬》等活泼生动的节目,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龙腾虎跃、共谋发展,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风帆全速前行,让“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在深圳落地生根。

《爱在远山》中的深情所系,《不忘初心》里的赤子心怀,《领航新时代》中的豪迈气概,让晚会的压轴篇章《壮丽航程》呈现出开阔的格局和明亮的色泽。演员们尽情地唱响心中的歌,把两个一百年的宏愿,写在每一张幸福的脸上,让新时代的阳光铺就民族振兴的航线。

在晚会的一开始,《这就是深圳》欢腾的旋律响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省籍的深圳人走上舞台中央,用赤诚的语言歌唱、描摹、表白他们心中的深圳。在《快乐时光》中,伴随着《我不想说》的经典旋律,为特区早期建设洒下汗水、付出青春的务工青年们享受着劳动的欢悦和生活的美好。《梨花又开放》则用梦幻般的场景勾勒出深圳与全国人民心连心、共同奔向富裕的动人一幕。

立足大地,心系人民。晚会聚焦于每一位胸中有梦想的深圳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角。在《来了就是深圳人》中,展现的是一个人才招聘会场景,任正非、马化腾等从深圳起飞的企业家与初来特区热土的年轻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字字句句,都浸透了创业精神和开拓者的热血,体现了新时代特区锐意革新的精神和特区人的理想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场景,通过人民群众的视角,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从党的建设到营商环境改善,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图画里的家》中,孩子们在画板上尽情地描绘着这座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那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家园。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要时代节点上,都标记着来自深圳的歌声。深圳原创音乐,成为中国当代音乐的重要篇章。在此次晚会中,主创团队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发动深圳原创音乐力量,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歌唱新时代的全新原创歌曲。

其中既有《这就是深圳》、《我们的好时代》、《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带着青春节拍、欢快旋律的新都市歌谣,也有《图画里的家》、《早安,深圳》等带着透明色彩的少儿歌曲或民谣,更少不了《以特区的名义》、《向未来先行》等呈现深圳主旋律特色的优秀作品。杨洪基、谭维维、李云迪、石倚洁、王莉、汪正正、黑鸭子组合等观众熟悉的知名演员纷纷以角色化身登场演唱演奏,为晚会增色添彩。

在本台晚会中,传统的“舞台美术”概念被全新的舞台美术形态改变,尤其是在“天幕”和背景上,中西绘画风格的大幅云朵、天空、绿树、城市楼宇,有风卷云舒、浪潮涌动之感,为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勾勒出一个富有诗意和时空感的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和视听感官的无限冲击力。

作为曾经执导过五六百台大型晚会的我国综合舞台艺术执牛耳者,总导演甲丁为“逐梦先行”晚会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他表示,自己是带着一种对深圳的至深情感和对特区创业精神的热血情怀奋战在这台晚会的创作历程中:“创作排演的过程虽然不可谓不艰辛,但我和执行总导演夏枫及全体编导团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在晚会中融入、传递我们对深圳这座传奇之城共同的情怀塑造和情感表达。深圳经济特区的40年融入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心血,他们理当成为时代的主角,我们也有理由反映他们的精彩奋斗和多彩生活,表达他们的壮志和心声。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角色融入到节目中。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有我们的奋斗;那爱在远山的路上,也有我们的爱心。很多人在创作和表演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情怀,这是此次创作最有价值和重量的体验!”

生活化

烟火气中氤氲城市成长脉络

夜幕降临,大排档开始热闹起来,老板、工人、服务员、港商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谈天说地,在氤氲的烟火气中,一场关于“深圳第一”的聊天正火热展开。当代表80、90年代的disco响起,说唱的演绎方式走起,粤剧的旋律融合一起,一场精彩音乐小品,唤起了深圳人的集体回忆……

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节目《第一第一》中。这样的表现形式,在庆祝晚会中并不鲜见。而“新”,正是整台晚会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音乐、舞蹈到舞台美术、串场短片,始终围绕“新”字,用创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深圳的创新精神,去传递这座城市每天不断涌现的新奇迹,让晚会的气质和深圳城市的气质一脉相承,同样充满创新力、生命力、活力和亲和力。

不同于其他,整台晚会不设主持人,而是以6条高度凝练、主题鲜明的纪实短片进行有机联结,以原汁原味的新闻原声播报凸显时代背景,创造了一种纪实短片与舞台表演紧密关联、浑然一体的大型晚会艺术样式,带领人们在时空的隧道中穿梭、体验、感悟。

在舞台设计上,以“网格、纵深、矩阵”的呈现手段为舞美语汇,充分利用了深圳大剧院舞台的纵深空间,首创打造出一个纵深近50米的立体舞台,舞台空间由主功能屏、移动侧屏和视窗围合的立体表演区组成,辅以手持流动屏幕、矩阵屏、单体投影等呈现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多景别呈现形态,营造出裸眼3D立体视觉环境。 无论是“蛇口开山第一炮”的震撼视听效果,还是“放飞白鸽”的温情场面,以及一艘承载“中国梦”的大船乘风破浪的浩荡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

“整场晚会一半以上的节目都是为深圳量身原创的,整体按照情景报告剧的方式呈现。深圳是每个人共同创造的崭新城市,人物、生活场景的展现是很重要的,这些小切口,一点点勾勒出深圳的发展轨迹。例如《快乐时光》的节目,采风时听了很多当年创造者的故事,了解最初来深建设者的生活,然后把他们的真实感受搬到舞台上,这样细腻的叙事手法很接地气,更能够让市民共情。”何琪分享道,“《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节目,采取了很潮的说唱形式,其中加入了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任正非、马明哲、马化腾、王传福等一堆成功企业家用很平实的语言,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经验,很能给年轻人鼓励。在观众彩排时,有个小朋友就特别喜欢这个节目,一直很嗨。”采取了多种全新的表现手法,有没有担心过于新颖、接受度低?何琪表示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正如深圳是创新的、包容的,他有信心,因为这是深圳,一切都很合理。

除了《这就是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带着青春节拍、欢快旋律的新都市歌谣,更少不了《以特区的名义》、《向未来先行》等呈现深圳主旋律特色的优秀作品。对于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区发展印记的经典歌曲,主创团队也没有拘泥于歌曲原貌,而是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融入了多姿多彩的岭南文化元素,融合了大湾区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为观众带来了亲切熨帖的欣赏感受。“例如《将军令》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我们改编时加入了岭南元素,粤、港、澳三地的歌唱家共同演唱,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

年轻化

要做一场“表达自己”的未见过的SHOW

“深圳是个骨子里都有创新血液的城市,这场晚会当然也要新,我们的目标就是每个节目都要新鲜,之前舞台没见过的。”晚会执行副总导演曹瑜谈到节目创作初衷时如是说。

想要呈现这样的效果,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令曹瑜和整个团队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实地采风、剧场设计等工作受到疫情的影响迟迟无法开展。“我们无法提前来到深圳汲取更多的元素,团队只能一遍遍地头脑风暴、案头创作,开始的时候压力挺大的。”她说道,“不过深圳的团队很给力,随时在线沟通、探讨,我们还开玩笑说,用着深圳企业的手机和深圳企业研发的软件,创作着深圳的故事,而且沟通很高效,体验着深圳速度。”

为了创造出更加符合深圳气质的晚会,参加晚会创作、表演和制作的深圳演职人员,很多都是深圳来自一线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艺术家,也有国企职工、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学生,整体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年轻创作者居多。“年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整场晚会只有一个导演组,这次有5个,每个分组导演都是可以独挡一台大晚会的,大家一起设计,相互‘battle’,一遍一遍地排练,这也特别深圳。”

在创造的过程中,既有兴奋,但也有崩溃的时刻。不少作品一遍遍地修改,甚至有作品在距离演出两周前,还推倒重来。“例如《第一第一》这个节目,素材有一本书厚,但节目时间只有不超过5分钟,怎么展现?我们试了多种形式,最后就排了个音乐情景剧一样的作品;有一个作品,开演半月前换了音乐,音乐一变,所有的表演、动作都要换,分导演深夜给我打电话,不知道要怎么改了,但第二天还是继续,最终呈现了很好的效果。”她说。

除了年轻、创新,曹瑜强调还要内容表达,更注重情景呈现、情怀塑造和情感抒发,还原回最初的情感表达。“只有和节目、和城市融合,体会内里的情感,你才能够有灵魂的表演。所以当我去各地选角的时候,在注重表演实力的同时,更看重情感的表达。比如我们选舞蹈演员,先不用跳一段,而是设置个场景看她怎么表现。地上掉了个钱包、有只小动物闯入等等;去河南武校选演员的时候,很多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不了解深圳的历史,那就先和他们讲这40年的故事,他们来了之后除了剧场外,也去看去玩,多了解,这样他们更好理解作品,了解这台晚会的意义,才能更真实地表达。日常沟通时,我们都会用节目的台词。比如你们想不想家?来了就是深圳人等等。”

仔细观察节目中的演员,你会发现数百名演员,很少有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式舞蹈,各有各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基础上用形体姿态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台上的每个演员,动作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设限,他们只要表达他们自己的情绪就行了,这种最自然、最真实的表达是最有力量的。更凸显特区40年的建设者生动活泼的群像。”曹瑜表示,其实有时舞蹈演员在台上是不太愿意歌唱的,但这次演出,他们都放声歌唱了。“这就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把对深圳的爱融入到作品中了,这是最能直击人心的。这种情绪也会带着观众一起互动,不用设计效果,这就是最好的效果。”

科技感 

深圳智造“黑科技”点燃舞台

机器人原地舞蹈,你可能在很多表演中见过,但你见过机器人和演员共同跳舞吗?你见过他们应聘吗?在本台晚会中,这些你觉得不可能的、只存在于图画中的场景,都真实地出现了。整台演出从舞台搭建到流动屏幕到机器表演,满满都是科技感,而这些科技,也来自于深圳。

不同于其他,整个晚会的舞台被无数异形屏幕共同组合成一个悠远而开阔的“时空隧道”,用人工调度的126块手持柔性屏和空中垂下的数十块矩阵屏幕,打破了固化的传统视觉形态,营造出了“流动的视频造景”舞台效果。无论是“开山第一炮”的轰然“炸响”,还是大湾区的追波逐浪,在流动屏幕的起伏运动中不断变幻形态。那些纷纷扬扬的“梨花”飘飞,那些放飞希望的漫天白鸽,那一张张传递着喜讯的喜报,都令舞台的呈现丰满而动人。

与很多在同一平面上的LED屏幕不同,如此巨量而且不规则的屏幕,对视频信号的技术形成了空前的挑战。晚会通过无线信号激发的独门“黑科技”,经过长达数月的无数次磨合调整,终于与深圳柔宇科技制造的屏幕硬件相得益彰,并通过一流的光控技术解决了色温色差难题,形成了国内首创的一体化立体视频造型,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尤其是在《快乐时光》中营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来一补”电子厂女工宿舍的场景,一流的技术令逝去的时光“复活”,令无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深圳观众引发共鸣。

而在节目《来了就是深圳人》中,由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Walker智能机器人首次以角色化身份登场,和很多“新深圳人”一起“应聘工作”,成为晚会演职人员中的“一员”,还上演了倒水入杯。之后,机器人“梦想天团”再次列队登场,与全场演员一起舞起来,进行角色化互动化表演,充分展示了机器人演员的舞台魅力和不可或缺的地位,喻示着深圳更具想象力的未来憧憬。

看到参与表演的机器人,曹瑜总会亲切地称它们“我的机器人宝宝们”。“这次晚会有很多高新科技的应用,一是让我感受到了深圳科技创新的实力,这么多块显示屏,一旦一处出错,这个节目效果都要打折扣,而且机器人的表演难度也加大了,它要和演员互动,跳舞、击掌等等,程序都变得复杂了很多,但是整体都非常稳定,效果很好。

同时,曹瑜还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印象中的程序员,可能是冷冰冰的,但是相处下来,他们也慢慢参与到创造中。“机器人的手要举到多少度,嘴形如何、眼神是怎样的,他们都会仔细研究。这不仅仅是写程序,更是创作。所以这些机器人,也被赋予了这些高科技人才的情感,赋予了科技温度,也这是深圳的温度。”

时隔5年再来到深圳的曹瑜与何琪,谈到对深圳的印象都提到了朝气。“感觉这个城市有用不尽的力气,他永远都是向上生长的。我期待再次来到深圳。”何琪说。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