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 发力数字经济,打造北部中心新增长极

2020-11-18 16:23作者:吴治聪来源:南方+编辑:蒋伟岸

傍晚时分,驱车行驶在深圳北站附近,可以看到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随着各大企业的陆续进驻,这里不再仅以一座交通枢纽而闻名,它将是一座中心商务区。与此同时,龙华区内正在发生变化的还有鹭湖新城、九龙山智能科技城、龙华现代商贸中心片区等片区。

15071605686583.png

龙华区成立于2017年,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当前,龙华的区域发展已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协调共进。同时,龙华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两年前,总书记亲临龙华区北站社区视察,为龙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11月8日,南方日报对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的专访,从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始。

王卫表示,龙华区坚持人民至上,以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升级,以中央活力区释放空间活力,以IP设计提升龙华形象,推进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建设数字龙华,构建“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

72151605686609.png

谈数字龙华

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

南方日报:对于龙华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总体思路?

王卫: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六个方面重要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提到了发展数字经济。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南方日报: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要如何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卫:数字化就是龙华找到的“破题”答案。11月6日,龙华区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建设数字龙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的决定,坚持用数字赋能龙华高质量发展。

73001605687574.jpg

南方日报:在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方面,龙华接下来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王卫:龙华立足于自身产业特点,提出“1+N+1”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改造和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树立数字经济的产业标签。

第一个“1”,是数字经济先行区这个目标。我们打造先行区,不仅有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强烈需求,也有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当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28万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升级,而且在疫情常态化条件下很多企业也需要上“云”,很多经济活动也需要在“云”上进行。同时,我们也具备相对优势的平台联接能力、工业计算能力这个坚实基础,而联接的密度乘以算法的精度就等于数字经济的强度。

第二个“N”,是数字经济若干个产业区块。我们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专业化园区为支撑、区块化发展为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目前,已经梳理整合出12个数字经济产业区块,总产值(营收)超5200亿元,占比达全区80%。

第三个“1”,是政策工具箱这个保障体系。核心是加速空间、人才、科技、金融、信息、项目、平台等七个方面政策支持,构建资源整合、要素融通的数字经济生态。

谈营商环境

数字龙华有利于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

南方日报:优化营商环境,这几年一直是龙华的重点工作,也颇有成效。那么接下来,龙华在营商环境优化上将有何新动作?

王卫:龙华区积极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使政府职责更加清晰科学,权力运行更加依法规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截至目前,龙华共有42.7万商事主体,企业2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0家。今年以来,中建三局、中光电、沃特沃德、美晨等50个重大项目落户龙华,预计五年后产值(营收)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从2017年的10家增加到24家;富士康、三九药业等一大批品牌企业茁壮成长,宝能汽车、美团科技等优质项目也将在此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龙华企业数量不减反增,1—10月新设立企业4.1万家,增长63%。

南方日报:建设数字龙华对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有什么帮助?

王卫: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便捷化、法治化和精细化三个方面。

首先,是推动政务环境更加便捷化。我们将以打造数字龙华为契机,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六零行动”,努力做到群众办事“零等待”、办理流程“零障碍”、办理服务“零跑动”、服务方式“零距离”、政务事项“零积压”、群众体验“零差异”。通过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务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市民和企业的便捷度与满意度。

其次,是推动营商环境更加法治化。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技术的无人区,也面临很多制度的无人区。近日,《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这是我省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法治化探索。龙华打造数字龙华,也将在完善数字规则、确保数字安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推动形成一套系统的法治保障体系。比如,针对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中可能产生数据泄露、侵犯隐私的风险,我们正在探索推行一批数据产权界定、数据交易规则,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再次,是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我们建设数字城区,打造未来城市试验区,是为了让大家具有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这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利用5G、VR、AI等数字技术,通过“智慧龙华”平台及时汇集城区运行中的动态信息,并用于辅助分析决策,实现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比如,当出现车辆占用人行道等违法行为时,城区数据中枢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消除隐患。

70351605687610.jpg

谈民生福利

加大投入数字化让市民生活更方便

南方日报:近年来,龙华在民生投入上做了哪些努力?

王卫:在龙华区,每年公共财政预算的七成均投用于民生事业,一个个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短板,得到有效的“补全”。

2019年,龙华完成49条道路建设,新增里程20.27公里,“九横九纵”骨干路网持续完善,内外学校建成,提前开办9所公办新校,全年实际新增1.2万个公办学位,大大缓解了群众“就近入学难”问题。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市级项目和平安医院等区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全区平均每个社区有1.44家社康中心,基本形成十分钟就医圈。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展顺利,将圆1150户家庭的住房梦。

南方日报: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群众的生活将有哪些改变?

王卫:数字龙华,它给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将是方方面面的。

在消费方面,龙华正试验打造数字化城市综合体,装配无人机停机坪、自动配送管道等设施,打通智慧配送的最后100米;配套无需结账、无需排队的无人超市;入驻满足定制化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机器人导购等等,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体验未来科技生活。

在教育方面,目前,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在探索“未来学校范式”方面走在前列,已和腾讯云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智慧校园。未来,学生可一键查阅课表通知,家长一键完成各类缴费,与学校实现一键互通。此外,所有人都能不受场地局限,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方面,未来的医院不仅将配备自动取药机、智能病房、智慧导诊,让病人在病房里就可随时查询医生护士定位,让挂号、分诊、缴费、取药无需再排长队,还能运用AI辅助诊疗,将误诊率降至0,让看病不再难。

在治安方面,当前,我们以北站社区为试点,初步形成了“党建+科技+治理”的数字治理模式。未来,我们将向全区推广,实现一屏便知社区事,让治安防控、风险预警更及时、更精准。

南方日报:接下来,龙华将在哪些民生领域着手,解决民之所急?

王卫: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育增量提质、健康促进品牌塑造、居住环境提升、民生服务兜底四大行动,全力推动“民生七有”目标落实落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问题,努力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比如,针对学位紧张问题,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教育用地保障机制,加快学校新改扩建进度。

谈未来发展

定位更明确形成“一圈一区三廊”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您曾多次提到了“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王卫:我们按照区块集聚、组团发展、功能互补的理念,综合考虑龙华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功能定位、比较优势等情况,打造数字经济圈、中央活力区和三大都市走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也是对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市“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的具化对接、细化落实。

在北部,聚焦细分领域打造数字经济圈。我们将已经梳理出来的12个产业区块串联成圈,打造占地约60平方公里、未来产值超万亿的数字经济圈。比如,九龙山区块,主要依托拥有5.79平方公里整备用地的九龙山和福城南片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富士康区块,主要依托龙华富士康及周边园区,打造“工业互联+8K”产业集聚区。

在南部,全域打造深圳中央活力区。强化商务、商业、商住、休闲、生态等功能,依托民治、龙华核心城区,将约40平方公里的南部区域打造成深圳的中央活力区。比如,突出总部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人才等服务功能,建设环深圳北站国际人才服务圈和金融集聚功能区,把北站新城打造成中央商务区的延伸区、活力区,产值超2000亿元的世界级“国际会客厅”。

在全区,打造纵贯南北的三大都市走廊。依托梅观快速打造梅观创新走廊,依托观澜河、龙华大道、交通轨网打造观澜河生态走廊,依托龙澜—福龙大道打造龙澜智造走廊。三条走廊贯通龙华南北重要公共中心、产业中心和门户节点,成为全区空间发展格局的骨架支撑。

南方日报: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龙华将以怎样的精神面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王卫:今日的龙华蓄势待发、值得期待。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全面提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成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争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尖兵,努力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中走在前列。

761605687650.jpg

■记者观察

从卧城到数字城区,龙华靠什么

“英雄难过梅林关,挤到怀疑人生的四号线……”这是龙华居民习以为常的事情。随着地铁六号线和四号线延长线的开通,龙华区居民的出行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卧城之忧”的现象一直困扰着龙华,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的职住分离,是龙华居民出行的“痛点”。

“卧城之忧”的破题之路,不仅仅是依靠交通改善来缩短龙华居民和福田、南山片区的距离,更是要依托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让人“留”在龙华。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龙华重新认清自己的定位,提出数字城区理念,打造北部中心的新增长极。

在行政区成立以前,龙华曾被称为深圳特区的“后花园”。这里绝大部分区域都为住宅,是许多福田南山片区上班族在深圳的落脚点。因此它也被称之为“卧城”,甚至有小部分上班族还调侃道:“我回龙华只是为了睡觉。”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过去他们不仅工作在福田和南山,甚至连子女就学、老人就医都要跨区。

近年来,龙华经济的发展成就,市民有目共睹。建立于2017年的龙华区,在2019年就已经实现生产总值从2100亿元增长至2500亿元,跻身2019中国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第十三位。

随之带来的也有民生福利的改善,例如:2019年龙华就提前开办9所公办新校,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市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展顺利,将圆1150户家庭的住房梦。在吃喝玩乐方面,上河坊、壹方天地、红山6969等大型综合体的开业,让龙华成为深圳其中一个消费旺地。

业内人士认为,从根本上缓解龙华的交通瓶颈,必须转变龙华在整个城市中的功能定位,简而言之,就是从福田的配套功能区转变为深圳的北部中心。相比加大交通运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也许更能“留”得住人。

当前,龙华区正以“数字龙华”建设为契机,龙华的北部“数字经济圈”+南部“中央活力区”+纵贯全区南北的“三大都市走廊”的“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龙华已经在产业氛围、政策制定、人才优待等方面有所积累。在“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下,让更多的人留在龙华安家乐业,将指日可待。龙华区已经定下了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它将如何实现,并依靠什么来实现呢?

在政策方面,龙华区针对数字经济每个细分领域都推出了针对性的举措,制定精准的政策。第一,龙华已经出台了《关于建设数字龙华加快打造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的决定》,也推出《龙华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的若干措施》。第二,龙华有“首台套”政策的激励,就是说创新产品能够优先得到政府采购。第三,龙华有产业政策查询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靶向推送智能匹配,为企业了解政策提供指引。

在数字生态环境上,龙华去年研发投入的增长超30%。在基础研究阶段,龙华引进了电子科技大学、第三代半导体研究中心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创新中心等机构。在成果的孵化转化阶段,龙华拥有有大量的优质孵化器、加速器,例如:银星产业园、锦绣产业园、宝能产业园……

在人才优待方面,龙华区以最大的力度最大的诚意来引进、留住、用好人才,近几年在人才专项资金实际上投入达16亿元,五年内人才增长了17倍,这是今天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基础。

回顾龙华短暂的发展历程,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节点上,从“卧城之忧”的解决之路看龙华的发展,也许是一个新的视角。在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眼中,龙华是一座中轴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奋斗之城,这也是打造数字龙华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