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举行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暨第10个无障碍宣传促进日活动

2020-12-07 09:36作者:张玮 章兴伟来源:南方日报编辑:王泽权
健全人一生中平均也有11%时间有障碍

“运用‘通用理念’,同步设计、规划、建设每一个公共场所、公共政策和助残项目,期待深圳建成全球首个标准化无障碍城市!”12月3日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深圳举行第10个深圳无障碍宣传促进日活动。  

活动由康复国际指导、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主题是“重建更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后,建设一个残健融合、无障碍和可持续的世界”,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用线下演讲和线上连线方式,共同分享无障碍城市创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据悉,深圳将在全国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目前已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而根据《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到2035年,深圳将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城市无障碍生态,实现残疾人融入社会无障碍。  

健全人一生中平均也有11%时间有障碍  

国际残疾人日已走过29年,至少有5个年度主题是破除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5%的人口是残障人士,他们中的80%都在发展中国家。除了残障人士,老年人口也在增加。”康复国际亚洲区域副主席关国乐说。  

由于生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给他们带来了诸多自卑、困难和由此与健全人群隔阂的生活甚至世界。“这不仅是占人口15%残疾人的难,也是8%老年人的痛。”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说。  

侯伊莎说,无障碍概念发端于欧美国家,最初是一种建筑设计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瑞典、丹麦等国家即开始在城市建设专供残障者使用的设施。1974年召开的联合国残障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则正式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自此“无障碍”一词在国际社会被广泛使用。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5次提到“障碍”,无障碍概念也开始从建筑设计领域向与残障者生活相关的更广泛社会领域拓展。  

儿童友好型街区彩虹自行车道。资料图片儿童友好型街区彩虹自行车道。资料图片

2006年12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创造性地提出“通用设计”和“合理便利”概念,在各类人群不同需求和残疾人特殊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并找到合乎公平原则和市场法则的解决方法——建立无障碍环境,为人们在更广领域更好地认识、定义和使用“无障碍”提供了可能,为把残障者的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联接起来打通了关节,具有划时代价值和意义。  

2018年12月28日,联合国残障者无障碍指导委员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立,康复国际受邀加入了该委员会,全球开始在更广泛领域推进无障碍工作。  

“城市设计专家、伦敦大学教授希利尔发现,早期城市只是按照一些健全设计规划者的天性需求所建,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没有从容地对老人、儿童特别是残疾人需求给予足够或基本回应,更没有通过无障碍功能和设施建设,延伸人类生存必要的爱和对其尊严的保护。”侯伊莎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老龄化银浪袭来、残障者比例上升,即便是健全人,平均每个人一生中也有11%左右时间有障碍。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城市能否在设计上更人性化、适应各种人需要”。  

七大行动创建全国首个无障碍城市  

在这一背景下,深圳2010年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条例》,开启了深圳乃至全国无障碍事业。但由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态度环境协调性不高,该条例催生的盲道、无障碍洗手间、坡道等设施,碎片化且使用率很低,残健人群融合文化没有形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残联工作者在广泛调研和研究无障碍特性基础上,提出通过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和器物环境的建设和改造,打通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种种障碍,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工作思路。  

福田中心城区智慧灯杆可通过AI识别弱势群体步态,优化过街时间,确保行人安全。资料图片福田中心城区智慧灯杆可通过AI识别弱势群体步态,优化过街时间,确保行人安全。资料图片

2018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进行战略部署。同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又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构建了物理空间、行为规范、文化观念“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发展格局,实施七大行动、29条措施。  

这七大行动包括:一是无障碍顶层设计行动。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标准体系、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政策上予以全面保障;创新规划评估机制,构建无障碍城市可达性指标体系,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发展无障碍辅助器具产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项目投融资建设和运营。  

二是无障碍重点项目创建行动。通过重点区域、重点部门出台了几十个专门的设计、规划,制定无障碍城市和无障碍信息化两个标准,建设无障碍服务中心、无障碍主题公园和无障碍孵化空间等重点项目。  

三是生活无障碍行动,对家庭、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及平台实施无障碍改造。  

四是出行无障碍行动,主要发展公交、出租车、人行通道、无障碍停车场、信息化智能盲道等。  

五是信息交流无障碍行动,从助残电召服务、公共服务、行业信息、信息消费等层面落实和优惠。  

六是无障碍文化培育行动,包括定期开展宣传促进活动、开展中小学启蒙教育、制定无障碍市民规则及培养无障碍专业的人才队伍。  

七是无障碍督导行动,鼓励市民随手拍发现“障碍”,补贴私人物业无障碍改造,向社会发布无障碍建设“红黑榜”,弘扬无障碍文化,还将探索无障碍审查验收、梳理整改“障碍清单”,开展定期无障碍巡查督导、处罚等。  

“深圳将成为全国城市无障碍智慧化典范”  

今年深圳出台政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5G+8K+云应用先导区,要开发远程服务、导航体系、智能辅具、万物互联网等技术,构建起无障碍城市虚拟数字的孪生版,这将连接起手机、手表、眼镜等终端设备,让残疾人在居家、上学、就业、旅行、康复各个场景“可指引、可避障、可融合、可在地”。这将产生城市新形态,既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造福于残障人士及全市人民。  

“目前有很多为残障人士包括居家养老提供的产品和系列解决方案,但设备和设施还不是特别智能,对照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刘松林认为,人工智能可为未来的残障事业赋能。  

以外骨骼护理机器人、定制矫正器等康复器具为例,定制化智能化越来越强。“人工智能通过核心算法学习行业专家知识,经过大数据训练,可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年龄及不同康复阶段自行判断,再建立阶段性模型,实现定制化。”刘松林说。  

重点研究社区的华为中国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监丁瓅晖也认为,未来社区将由传统割裂的物理空间建设,变成集中、共享和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基建所推动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将不断衍生出更多各种信息应用、社区场景,再以此提供便利和人性的服务。“在此之上建立起相应的数据体系和金融体系,最终会形成未来的社区生活方式。”丁瓅晖说。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说,随着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无障碍城市建设也进入到智慧化时代,深圳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城市无障碍智慧化领域的典范。  

“我认为在城市无障碍特别是无障碍智慧化方面,深港各具优势,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在这一领域走得更快、发展得更高,共同为全国城市新生态建立示范区。”郭一鸣建议,一是应把智慧城市包括无障碍智慧化纳入到两地协商沟通机制里,定期展开商讨沟通,互相学习和借鉴;二是在无障碍智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两地分工合作,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双方加强顶层设计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城市无障碍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  

“无障碍有‘方便性、理论性、文化性、物理性’等特性,可以理解为‘去—障碍’,即‘消除障碍’,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城市建设消除障碍,形成和谐包容的城市目标。”侯伊莎认为,无障碍城市建设不仅拓展人类文明社会的维度,而且通过城市结构的调整改变社会发展规则,也开发出更多特殊人力资源,调整社会政策方向,增强城市共同体的正能量。同时,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智能化实现手段,也值得城市设计者、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共同探索和参与。  

“当任何一个公务员起草文件时,都能回应残障群体利益诉求;当任何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时,都有无障碍功能;当残障朋友参加公共活动时,都能得到尊重;当外地朋友来到深圳时都能感受到‘这里看重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深圳无障碍文化就养成了!”侯伊莎期待着。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