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的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深圳个展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A3展厅开幕,多位重要嘉宾莅临开幕现场。此次展览是疫情后深圳首次举办的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大型个人展览,也是安尼施·卡普尔先生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展,对促进深圳的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出了艺术家横跨近四十年的代表之作
开幕式现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介绍,本次安尼施·卡普尔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横跨近四十年的代表之作,涵盖大型装置、雕塑、建筑模型等多种媒介,也是安尼施·卡普尔的绘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中集中展示,也是其标志性的镜面作品在国内展示数量最多的一次。颜为昕表示,期盼此次展览激发大众对于城市文化开放态度的理解,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携手两馆,共同与城市发生链接,成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和参与者。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苏新平表示:基于北京站的成功,我们很高兴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安尼施·卡普尔,了解公共艺术。人们在许多重要国际美术馆和公共空间,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凡尔赛宫、罗马现代艺术美术馆、芝加哥千禧公园等都曾经领略过安尼施·卡普尔那糅合东西方精神,并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大型作品带来的视觉震撼。此次大湾区观众也将共同见证卡普尔对材料、形式、技术和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借由展览的契机,中央美术学院与两馆也将开启更加深度的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充分依托深圳的区域发展、产业集结优势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学术资源优势,以“深度合作、协同开发、价值共创”的理念,共同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
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展出架上绘画作品
由于疫情的原因,安尼施·卡普尔本人无法亲临展览开幕,现场以视频的方式播放了艺术家对深圳和展览的祝福致辞视频中,他向深圳市民热情地打招呼,传达了自己对展览的无限期待。安尼施·卡普尔是久负盛名的全球当代艺术大家,他通过作品介入不同的城市文化空间,在折射和反射周边景象的同时,又构建出崭新而奇异的景观。安尼施·卡普尔在材料媒介和象征表达之间、自足形态和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关联,其作品总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显露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特质,同时蕴含着神秘而强大的自然力量,不断创造公共空间的“视觉神话”。此次两馆将与安尼施·卡普尔探讨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共同推动国际当代艺术交流与发展,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致辞结束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艺处处长、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理事会理事长林清波代表两馆向卡普尔先生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里森画廊亚洲区总监董道兹代卡普尔接收了证书。此次展览是安尼施·卡普尔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展出自己的架上绘画作品,不同于他令人熟知的巨型雕塑作品,绘画是他在艺术创作道路的又一次全新探索。借由此次展览,主办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收藏了安尼施·卡普尔的《无题》作品,作为一个具有城市文化传播、传承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在建成的短短数年间,两馆逐步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收藏脉络。
现场最大装置作品动用了25吨红色软质蜡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三楼展厅主要展出其镜面装置作品和架上绘画作品、颜料色粉雕塑以及举行装置《我的红色家乡》(2003),《我的红色家乡》是一件自动机械装置,也是展厅体量最大的作品,机器带动一条金属臂沿着装有25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的表面转动。金属臂在一个小时的转动中,环绕着蜡质表面缓慢运动,好像在搅拌材料,不断塑造蜡的形状,反复形成奇特景观。此次展览除了艺术家呈现的架上绘画具有稀缺性外,也是安尼施·卡普尔首次在美术馆如此集中展示自己的镜面装置作品,镜面装置是其最具标志性的创作语言,观众在观镜时沉思,在镜中探索自我。四楼云中心平台则展出了安尼施·卡普尔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云门》(2004)、《轨道》(2010)、《南岸中心》(2001)、《地铁站,蒙特圣安杰洛,那不勒斯》(1999-2002) 以及去年在纽约展出的《伦纳德街模型》。
此次展览将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至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