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赋能有三方面经验

2021-04-28 09:29作者:李荣华来源:南方+编辑:王泽权
发挥资金杠杆放大效应

本次调研得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的指导和支持。作为参与本次调研的专家,黄益平认为,在创新科技驱动趋势下,中国金融模式亟须转型,而深圳探索出了至少三方面的经验。

在2020年与南方日报合作的上述深圳调研中,黄益平发现,深圳金融扶持经济创新的体系正在不断与时俱进,“金融支持创新或者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是有独特的深圳经验的”。

黄益平总结,深圳在金融方面的做法,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三方面经验。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深圳第一个创新经验,是线上和线下结合,强调线上金融服务的贡献。

这一点是对过去传统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过去提供金融服务,银行保险和投资都是面对面,这在过去一直很成功,但在普惠金融发展时遇到很大的问题——规模很难做大。线下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最成功的做法是关系型贷款,直接到企业家的家中了解情况,以决定是否放贷。这种做法控制的不良率要远远好于大银行,但问题是规模做不大,所以普惠金融很难发展,存在金融行业的“二八法则”的问题。

线上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问题,数字技术一落地,可以扩大规模、改善体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还可以控制风险。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就在深圳,它最早用大数据做风控,平均不良率是1.24%。而中小微贷款的银行平均不良率是3.2%,500万元以下商业银行的贷款的平均不良率是5.5%。因此可以看出,这套做法当中有相当好的金融逻辑,突破了过去的线下限制,可以服务很大规模的个人和小微企业。

深圳平安银行、微众银行、微众信科等做得比较突出的,是线上风险可以更好地控制住,由此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或许能突破“二八法则”限制。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

深圳第二个创新经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大力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

间接融资虽然可以支持经济活动,但当不确定性上升时,就体现出直接融资的价值。深圳有很多投资基金,包括天使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各种形式,都在以各种方式支持创新活动。这是深圳已经在做的,也是将来全国在推动创新当中会发挥很大作用的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相继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并在过去十余年,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打造创业投资直接融资生态,以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空间培育等各种方式,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现在,多家银行则从以往直接融资为主变为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的模式,做得出色的,有建行、招行、平安、兴业、浙江等银行在深分行,比如工行“科创中心”、建行“创业者港湾”等,均为深圳金融机构扶持实体创新的代表。

案例1:深圳高新投:“债权+股权”特色服务“引领者”

1994年,作为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圳高新投诞生在深圳。从1亿元的资本金起步,经过26年的发展,如今深圳高新投注册资本增加到138.52亿元,净资产超过220亿元,总资产达340亿元,已成为中国担保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

“融资担保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仅从事融资担保业务,高新投很难发展壮大,去支撑更多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苏华坦言。近年来,高新投着力深化“信用增进+资产管理”双轮驱动战略,加大“投保联动”业务开拓力度,债权和股权双管齐下,既增强科技型企业的资金实力,同时能够分享优秀企业成长红利,为中国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其还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牵头成立深圳市知识产权投融资领域首个资金池——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作为发起股东参股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再到系列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实践,高新投正逐步构建起知识产权领域专业化服务链条。

案例2:深圳担保集团: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开拓者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999年,由深圳市政府出资设立的一家市属国有企业——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适时成立。如今深圳担保集团已从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成长为国内领军的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服务集团。其也是目前国内产品线最全、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有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服务集团之一,集团下设信用增进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非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创业投资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一站式提供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金融服务,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合、融资性担保与非融资性担保的结合,可以满足不同中小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

目前,深圳担保集团已为超过4.3万家次企业提供6700亿元创新金融服务,并成功助推290家企业于国内外挂牌上市。

其设计发行的中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开启中小企业债市融资之门——2007年,深圳担保集团促成我国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07’深中小债”的成功发行,打破了以往只有大企业才能发债的传统,开创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还发起“中小企业诚信榜”评选,对诚信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免抵押、免质押、免留置予以担保,开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授信先河。

截至2020年12月底,深圳担保集团累计为41013家次企业提供6061亿元的金融服务,累计带动新增社会销售收入12037亿元,新增纳税123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58万个,助推289家企业挂牌上市,其中在国内外主板、中小板挂牌上市企业148家。

政府与市场的结合

深圳第三个经验,是政府和市场结合,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发挥聪明而积极的作用。

深圳一直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政府比较少参与经济活动。举例来说,深圳2018年创立天使母基金。当时深圳认为创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调,需要很多新的、有质量的创投企业,这就需要很多有质量的创投基金来吸引有质量的创投企业。那么如何吸引有质量的创投基金?深圳市政府用100亿元的母基金,吸引各种天使基金和外地创新企业到深圳。外地企业到深圳投资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基金要在深圳注册,70%的投资应该是给深圳的企业。

这样的做法说明,市场经济发展并非不让政府做事情,相反,政府要主动地、聪明地去多做顺应市场规律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发挥政府应有的积极作用。深圳的金融创新做法就很值得大家思考、学习和借鉴。

案例:

深圳天使母基金:出资最高40%撬动超60%社会资本

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谋划,2018年深圳设立首期5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后扩大至100亿元规模),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府制度设计及政策引导,促进天使投资快速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天使类项目,补齐企业早期融资难短板,支持更多项目发展,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天使投资金额占地方GDP比例来评估各地天使投资水平的话,北京最高,而深圳从2019年开始一直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已经基本与上海持平。

深圳天使母基金聚焦“子基金投资、直投、生态运营”三大核心业务,提出要造就我国天使投资的新标杆。

出资比例方面,深圳天使母基金对单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40%;投资项目方面,要求子基金需100%投资于早期项目;让利机制方面,在各合伙人收回全部实缴出资后,子基金满足一定条件的,深圳天使母基金将投资于深圳地区项目所得全部收益让渡给子基金管理机构和子基金其他出资人。

与此同时,早在成立之初,深圳天使母基金就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杠杆放大、促进创新”的十六字原则,充分利用政府的制度设计及政策引导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以不超过40%的出资比例撬动不低于60%的社会资本,发挥资金杠杆放大效应。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