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术语成会场热词,碳中和凭什么火“出圈”?

2021-05-18 08:22作者:张玮 刘珊 刘越亚 陶清清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泽权
努力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5f0d5785c9652855.png

今年深圳两会,“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焦点,“呼吁深圳率先实现‘两碳’目标,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成为共识。看似“高冷”的专业术语有多热?为何能成功火“出圈”?

记者观察发现,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涉“碳”词汇多达24处,堪称史上最多。而十余年来,深圳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则让人对这座新兴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满期待。   0e3f2bec3c413040.jpg

政府工作报告涉“碳”词汇多达24处

“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简单地说,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会议期间,全国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及“碳达峰”“碳中和”,他们所在领域不限于能源行业,还有农业、海洋、金融、法律,甚至互联网企业等,有的还形成了正式的提案、议案或建议,足见关注度之广泛。

2021年4月底,深圳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以此引领绿色发展,拟制定碳达峰实施路径,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顶层设计上为未来五年定下目标。   b962303ed50cee0d.jpg

而作为“施工图”,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记者梳理发现,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涉“碳”词汇出现次数更是多达24次。其中“碳达峰”出现6次、“碳中和”出现5次、“低碳”出现8次、“绿色”出现18次。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到2025年,深圳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600公里,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8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60c252331748fa9.jpg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仅全国平均水平1/5

事实上,作为“资源禀赋匮乏”“制造业中心城市”,深圳很早即开始了对“绿色低碳”的探索。

许多细节可见一斑,比如深圳推进建设绿色机场和绿色港口,飞机停靠候机坪、柴油船舶依靠码头必须关闭引擎,由机场和港口通过电缆提供岸电。又如,深圳是全球使用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城市之一,全面完成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电动车替换,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也予以补贴。

深圳进而也被国家赋予更多使命,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

2012年5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透出“深圳将与荷兰合作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消息。此后很快立项并获国家批复,列入财政部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项目。2013年,“国际低碳城”在龙岗坪地落成。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   eac5dc9ede041b0b.jpg

2020年,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163.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0.03亿元。

而碳市场自启动以来,市场流动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交量第三、成交额第四,全国二级市场配额现货成交额率先突破1亿和10亿两个大关。截至2021年2月28日,深圳市碳市场配额成交量5819万吨,成交金额13.79亿元;CCER(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成交量1969万吨,成交金额2.33亿元。

今年3月23日,深圳又发布了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通过该体系,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实现精确核算,有效弥补了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这套系统可以称作是深圳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

在这些平台搭建和制度出台下,深圳结构性减排成效明显,深圳市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和企业成长显著。同时,碳排放与GDP出现弱脱钩。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五年分别下降19.3%、23.2%,绿色建筑面积居全国城市第一。  

呼吁深圳率先实现“两碳”目标成共识

长期对低碳事业的探索,让深圳的能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少高碳排放的企业已被淘汰,也让代表、委员们对深圳“碳中和”“碳达峰”事业充满信心,建议“深圳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两碳’目标”成为共识。

“深圳亟需建立一支从事碳中和科学与技术的高水平科研力量,前瞻布局,打通碳中和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建议,建设“深圳碳中和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聚集一批碳中和领域的一流人才,推动其成为我国碳中和领域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平台,助力深圳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设成为全球碳中和标杆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f1b46c4c83a5865f.jpg

“深圳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国内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逐步迈向国际一流。”成会明说。

深圳市政协委员侯松容也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能优化城市环境,还能驱动深圳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未来三四十年,它能形成万亿量级大型产业,且产业链的深度、长度、广度都非常丰厚。

“深圳在用电方面,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占了40%,可考虑跟香港合作绿色电力交易。”深圳市人大代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董事长吴小辰则具体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投入,完善补充其前后产业链,将其建设成深圳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示范点。”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建议,在低碳城布局绿色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项目,开展碳排放回收和存储等前沿主题研究,举办以“两碳”为主题的区域性或国际化论坛,把全球减碳低碳的先进做法和模式引进深圳。  

e551c329bb829e4d.jpg

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岗区委书记张礼卫透露,目前该区正重新编制深圳国际低碳城53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新能源、氢能源产业,以及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相关研究院落户低碳城,创建国家级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先进示范区。

“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国际低碳城,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完备的绿色产业体系。”张礼卫说。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深圳将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契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产品贸易,培育绿色金融,壮大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节能低碳意识,努力让绿色低碳成为生产生活新时尚。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