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非常好,就是怎么来平衡教育质量和数量,数量上去了,质量怎么来保证?”5月19日,在深圳市新任市长覃伟中记者见面会上,南方日报关于“深圳下一步如何平衡数量和质量协同发展”问题被现场点赞。
覃伟中表示,谋教育就是谋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过去五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接近7成,其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他也坦言,目前深圳教育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下大力气来解决。
事实上,每年深圳两会,教育话题都会引起全城关注。近年来,深圳更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建设,增速连年攀升。记者观察到,过去一年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位数量,深圳都相对原计划有翻倍完成。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2020年深圳市民生实事完成情况”,2020年深圳原计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实际上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8万个,学位建设超额完成。
但“教育需要沉淀,学位激增后,学校质量跟得上吗”成为不少家长心中的疑问。
覃伟中说,未来深圳将着力优化提升教育经费保障等四个体系,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我们的目标是要全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要‘数量’‘质量’双升。”覃伟中说。
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句人人熟知的城市宣言,事实上背后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
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深圳外来人口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而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后,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
目前,全市63%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2017年,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童就读人数全国第一。
也因此,深圳近年来大力兴建学校,这一点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教育事业超常规发展”来形容可见一斑。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9.1万个、增长近30%,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从4%提高到51.6%,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消除大班额,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在高等教育上,深圳也迎来历史最快发展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获批设立,高校数量增至15所,4所高校入选省高水平大学行列。同时,2所高职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职业教育成为全国样板。
《关于2020年深圳市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显示,2020年,深圳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283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接近七成。其中教育支出达851亿元、增长18.8%,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20%,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生均拨款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过去五年,深圳教育发展快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绩。”深圳市人大代表黎新风说,即便如此,深圳教育的学位数量攻坚战仍要持续攻坚。
2019年中招后,有关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下降的消息就引发市民的焦虑。为此,深圳推出《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一次性筛选出29个地块保障高中学位建设。
在去年年底,深圳更是推出“史上最强”学位建设攻坚保障,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建学位近百万座。
可以说,让每一位来深建设者子女都能有学上,是深圳从未放下的担子。
“学位的激增,质量跟的上吗?”不少深圳家长也对新校能否高质量发展打了一个问号。
家住福田区的一位家长认为,教育需要沉淀,大量新建学校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校是否可以在两三年内良好发展,“学生上学就这么几年,耽误不得。”
对此,深圳市人大代表马锐雄表示,深圳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特别在深圳,年轻家长多,高学历家长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事实上,面对市民需求,近年来,在拉动优质教育上深圳也做出不少的努力。
2019年9月,花半里分园作为龙华区由民办园转型的公办园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去花半里分园报名人数从正式接管时小班报名人数的88人涨至270人,报名人数翻了近3倍。
在民转公的推进下,截至去年底,深圳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6.2%,公办园在园儿童人数达到51.6%,学前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
今年,深圳新增7所高中,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等大学附属系列共享来自高校的优质资源,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等引进外来名校合作办学也逐渐成为深圳发展新校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在优化本土存量学校上,从2003年,以育才中学为龙头正式成立的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内首个公办教育集团“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开始,深圳集团化办学便成为教育优质均衡的有力推手,办新校、收老校成为各区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深圳也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名企+政府”办学上就有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福田区政府举办的明德实验学校;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龙岗区教育局合办的麓城外国语小学等。
“我们也清醒看到深圳发展存在的差距和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当前深圳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给,与“民生七有”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为寻求教育更快高质量发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呼吁希望深圳教育能够有更多机制体制突破。
“深圳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已‘暂停’十余年,对当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深圳市人大代表刘凌指出,没有编制,教师就没有职称可评,也使得流动率逐渐在增大,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肯定受影响。
深圳市人大代表黎新风认为,教育集团化无疑是推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其中师资辐射很重要,为此他建议,尽快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相关体制机制,从增加编制、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
而在深圳市政协委员周丽看来,深圳要对民办学校重新定位,要认识到民办不是公办的补充,也不是学位的兜底,周丽建议,深圳可探索划拨土地新建民办学校,创新民办学校办学方式,将非营利民办学校纳入政府普惠性质政策范围。
此外,代表们也关注到深圳教育的其他建设情况。如深圳市人大代表陈洁建议可以让每个学校建立标准的融合教育帮扶体系。为特殊学生建立一人一案的融合教育方案以及学校配备专业的人员和场地等,以便特殊学生不能参与课堂或者情绪失控时有地方可去。
深圳市人大代表衷敬高建议深圳师范大学的创建及办学要有深圳特色,建议研究生院在全国一流高校中招收大批教育专业的优秀本科生,以中小学参与、教授与中学名师共同培养的方式,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最优秀的教育人才。
根据政府报告,2021年,深圳将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校长教师发展体系、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监测督导评价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也将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培育引进优质特色民办学校,高质量全面实施课后服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跟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学校数量上去了,质量怎么上去?”在19日记者见面会中,覃伟中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高强度加大教育投入。
并指出,未来将同通过提升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校长教师发展体系、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监测督导评价体“四个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四个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目标就是要全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基础教育上要努力量质双升外,覃伟中也表示,深圳高等教育也要高水平、有特色,不以数量取胜。未来,有信心有决心实现深圳市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需求,更好的支撑全球标杆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