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按五条路线齐头并进推进新冠疫苗的研发部署,正在结出丰硕成果,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更多组合和选项:雾化吸入、鼻喷式疫苗正在申请紧急使用;正式批准了两款灭活疫苗紧急使用的年龄范围扩大到3岁以上;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已获准上市;我国研发的mRNA疫苗在全球范围开始三期临床,研发线路早已提前布局,而且突破了严苛的储运瓶颈……
“成熟、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传染病预防手段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我国多头并进的疫苗研发思路,让我们在防控疫情时有了更多武器,也能通过不同方案的组合来对新冠病毒的传染进行有效的防控”。
广州市预防医学会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鸣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新冠疫苗研发的靶标区,均是针对病毒S蛋白或S蛋白中的“受体结合区域(RBD)”这一关键位点进行开发。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及致病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变异株的变异点位,也主要集中在这个被称为RBD的区域中。尽管已经观察到了疫苗对变异株的保护作用有所降低,但目前疫苗对已知的病毒变异株还是有保护作用。
6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从这次广东疫情来看,确诊病例里面没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者,表明接种以后对变异毒株仍然有保护作用。
很快,我国将成为拥有最齐全“全路线疫苗”的国家,灭活、重组亚单位、腺病毒载体、mRNA疫苗整个疫苗开发矩阵将清晰完整。“疫苗研发是一个耗费很大的领域,而我国同时多路线并举的疫苗开发,则等于是给疫情防控提供了不同种类的‘武器’,让我国防控方案制定更加灵活且有针对性”,多线路研发的优点就是有保底,而且线路之间互相补充。”
王鸣表示,我国乃至全球医学界都在观察新冠病毒的变异动向,一旦变异超过了现有疫苗保护力覆盖范围,也能迅速着手进行新的疫苗研发工作。
我国疫苗研发进展
1
灭活疫苗研发 我国优势极大
截至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在新冠灭活疫苗这一技术路线的研发、应用方面走得最前的国家。不仅已有三款获批国内紧急应用,其中两款还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而且,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针对3岁至17岁少年儿童群体,应急使用该类疫苗的国家。
应该说,灭活疫苗虽然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疫苗开发技术路线,但其制作工艺传统、简单,适合进行快速研发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我国是率先分离出新冠毒株的国家,而灭活疫苗的研发,则高度依赖病毒毒株的分离。”
王鸣表示,在疫苗的不同研发方案上,灭活疫苗属于比较传统的第一代研发技术。“其原理就是将病原体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杀灭,保留抗原性,去掉致病性和繁殖力。随后接种入体内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灭活疫苗较广泛应用于成人及儿童的免疫接种,比如脊灰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等。
王鸣说,也正是基于我国对灭活疫苗的研发走在前列,加上灭活疫苗的应用基础良好,不良反应甚至低于业已上市的其他疫苗,所以我们才有底气率先将这一类疫苗应用于少年儿童,进行应急接种。
2
二代疫苗已在我国上市应用
第二代技术路线疫苗,就是重组亚单位(或称重组蛋白)疫苗,目前我国也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并有对应的疫苗产品获批上市。“我国批准上市的3针次重组亚单位疫苗,就是第二代疫苗的典型代表”,王鸣说。
这一类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病毒起抗原作用的关键基因片段提取出来,和生物载体结合,然后植入到特定的细胞里。当细胞增殖时,在细胞内的基因片段也随之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随后利用生物学技术对抗原蛋白进行提取、纯化,就制成了疫苗。
二代疫苗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它比一代路线更具有特异性,生物安全性更有保障(因为亚单位里只有起抗原作用的蛋白),而且此类疫苗的不良反应更多集中在局部肿痛等一般性问题上。
但它的不足同样存在,那就是单针次引发的免疫反应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即便是在疫苗中增加了其他辅助物质如佐剂的情况下,它的接种次数会比较多。
“目前,我国的灭活疫苗只要接种两针次,腺病毒载体疫苗则仅需一针次,而重组亚单位疫苗则需接种三针,才能完成全部接种程序。”
3
第三代疫苗已突破低温储运瓶颈
由陈薇院士率领团队研发推进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mRNA疫苗,在技术上则属于第三代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具有产量大,更新速度快,运输保存条件相对宽松等优点。而且拿到病毒变异的关键基因序列,就可以动手开始疫苗研发工作。我国业已上市的康希诺疫苗,和正处于紧急审批状态的鼻喷疫苗,也都是这一类疫苗。
至于mRNA疫苗,也是第三代疫苗技术开发出来的疫苗。mRNA疫苗拥有腺病毒疫苗同样的精准、生物安全性。只要掌握关键的病毒基因片段序列,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片段合成。所以产量庞大,短时间可开发出新一代疫苗。但mRNA疫苗缺点也比较突出,保存条件要求比较高。目前上市的两款疫苗,一款储运要求为零下70摄氏度,一款则要求零下20摄氏度。
我国的mRNA疫苗开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其三期临床正在国外有序推进,另一方面突破了低温储运的技术瓶颈,可摄氏2-8度运输与贮存。
焦点
新冠病毒主要变异株多达上千种
为什么说我国疫苗对变异毒株依然有效
王鸣表示,“新冠病毒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单链RNA病毒,其病毒变异是非常普遍的生物学现象,现阶段我们观察到的主要变异株,就多达上千种。”
基因突变主要会影响病毒的三个方面:传染性、致病性(导致疾病的严重程度)、免疫逃逸能力(对宿主已经建立的特异免疫反应的躲避能力)。“而带有免疫逃逸能力的突变产生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和病毒数量”。
王鸣解释说,时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病毒在宿主个体里停留的时间,久病不愈的感染者体内出现突变的概率会比正常感染者要高得多;第二是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时间,越长流行越容易发生突变。
变异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病毒数量,病毒越多越容易产生突变。它同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宿主个体里的数量,通俗点理解为感染者携带病毒的数量。其次则是被感染宿主的数量,疫情越失控,感染人数越庞大,越容易导致变异。
“正是基于此,我国一发现疫情苗头,就会立即实行严格防控,以期最快速扑灭疫情,避免在时间、数量两个维度为病毒变异提供温床。积极防控,最终的效果,就是走在病毒感染的前面,也是走在病毒变异的前面,杜绝更厉害的变异株出现。”
也正是因为不同研发线路新冠病毒疫苗各具优势及不足,目前还没有一款疫苗能够满足全球所有国家、所有人群的免疫需要。但多路线疫苗研发,则能起到优势互补,为构筑免疫屏障提供更多组合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的防控策略。据悉,现阶段,不少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腺病毒载体疫苗组合灭活疫苗的方式开展试验,其免疫保护效果有观察到明显提升。
至于大家担心的现有疫苗对于变异株的免疫效果会否有效的问题。王鸣表示,目前我国开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其瞄准的都是新冠肺炎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RBD)进行的开发。而当前的重要变异株,如近来热点关注的德尔塔变异株等,其重要的变异位点也都主要在这个区域内发生。所以目前的新冠疫苗对上述的重要变异株仍有保护作用,尽管已经观察到了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