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刊发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一文,指出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这类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据相关科普,这种药物在医学上主要适用于一些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以及小于胎龄儿,或者染色体基因问题导致矮小的疾病治疗。骨骺正闭合的少年或成年人使用生长激素,很可能导致肢端肥大症、样貌变丑,正常的孩子用它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近日,南都记者也从深圳多家医院得知,生长激素是处方药,需要由内分泌专科医生依照药品说明书和诊疗规范严格使用,必须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就诊,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

图源:网络
不少家长怕孩子矮小而打“增高针”
新华社点名批评此类药物滥用现象
“身高焦虑”,又一次在质疑声中重回大众视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发育,科学地长高。
来自深圳的黄先生就曾有这样的焦虑:儿子到了初中仍然非常瘦小,和班里其他同学的身高差距很大。“儿子是不是身体有问题?有没有办法能长高一点?”
于是,黄先生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医生给这个男孩安排了3天的全身系统性检查,检查报告均显示无异常,于是医生就给黄先生推荐注射“生长激素”来进行治疗。
不过,黄先生从医生口中了解到,这种“生长激素”需要在肚子上注射,并且需要将激素带回家中用冰箱保存,定期自行注射。黄先生不忍心让孩子打针遭罪,同时被告知不能保证有效果,因此拒绝了该治疗方式。
然而,像黄先生这样发愁的人不在少数,更有一些家长因自己的身高不高,担心孩子受影响也矮,就想用增高产品,找医生打“增高针”,带着孩子“乱投医“。前段时间,浙江有位妈妈因担心儿子身高偏矮,一年内花了48万元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也有很多家长表示:“本身家族里面身高没那么高,担心孩子之后的发育,身高会比较矮,如果对孩子的身高有帮助的话,当然是愿意尝试的。”
8月4日晚间,新华社刊发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一文,指出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这类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而黄先生儿子被推荐使用的就是这样一种药物,据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儿科医生冼雄辉介绍,生长激素是目前 WTO 批准的用于改善矮身材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也是经过国家药监局依照法定程序审批后上市的药品。不过,生长激素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生长激素是处方药,所以不能像某些医美产品一样滥用,需要由内分泌专科医生依照药品说明书和诊疗规范严格使用,故必须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就诊,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目的是为了明确病因,了解机体的状况,合理、安全的使用生长激素。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内分泌科代谢科詹晓蓉主任表示,注射生长激素最佳期是4-6岁,但是评估4-6岁的孩子矮不矮还是有点早,到了青春期发育之后,运动、营养、睡眠对孩子的生长都是有影响的,先把这些做好。女孩12岁-16岁,男孩13-17岁,是身高增长的快速期,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明显矮,骨骺又没有愈合,经医生评估后符合条件的话是可以注射生长激素的。成年人骨骺一旦愈合就不可以打了,如果盲目打的话,生长激素过多就会往胖了长,激素过多过少都是一种病。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就带着孩子过来咨询增高,16岁身高却只有135cm,查后发现他是染色体有问题导致的,注射2个月的粉剂生长激素后长高了6公分。”詹晓蓉主任还说到,每个人对药的敏感性不一样,不过通过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长高6-9公分应该没有问题。

图源:网络
父母矮孩子一定矮?
很多家长还存在这些长高误区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儿科医生冼雄辉医生提到,许多家长还存在这些长高误区:“二十三蹿一蹿”“父母矮孩子一定矮”等。还有的家长不惜花重金给孩子喂食增高保健品、营养品(海马、蜂蜜、燕窝等),并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晚长,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内分泌科代谢科詹晓蓉主任也提到,遗传因素是身高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后天。有的父母身高是挺矮的,但是孩子后天的营养充足了,以后也会长起来的。“日本人现在的身高就很高,因为日本有一项国家命令,每天要给孩子喝一斤奶。”后天营养的补充,充足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睡眠对于孩子长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需要增高,前提应该是身高矮小不达标,那么如何判断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身高多少算矮小症?
冼雄辉医生表示,人的身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个相对的范围,医学上用百分位法或标准差法来判定孩子是否属于矮小,即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身高的第 3 百分位数,或低于 2 个标准差(-2sd),医学上称之为矮小。
根据我国的现状,男生低于 160cm 以下,女生低于 150cm 以下称之为矮小。评估自己家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和同龄的孩子比较。如果孩子比同龄的孩子平均矮 5 公分以上或者长期坐在班级前两排、发现裤子穿了两三年也不见短等情况,就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做相关检查。
矮小症的检查主要有:骨龄、甲状腺功能、肝脏功能、血常规、性激素、生长激素激发试验、IGF-1和IGF-BP3、头颅蝶鞍部核磁共振,女孩可能还会涉及到染色体检查。
人一般到多少岁时身高就会定型?冼雄辉医生认为,身高定型主要看骨骺是否闭合,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年龄,当骨骺未闭合时则还有长高的空间,当骨骺已闭合时则身高已定型。当然,个体、性别均存在差异性。

图源:网络
如何抓住孩子长高黄金期科学变高?
医生:青春期是身高管理最后的冲刺期,营养、运动、睡眠都很重要
盲目注射生长激素风险大,那么对于身材矮小的孩子来说有没有解决办法?家长该如何抓住孩子长高的黄金期科学变高?
冼雄辉医生指出,根据最新的体格发育观念,孩子长高有三大关键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孩子身高增长的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生长的基础,在各个阶段,家长都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低龄矮小儿童的生长潜力大,但往往被很多家长忽略,需要重视起来。
婴幼儿期(0~3岁)——营养、饮食习惯的培养:出生后数年的营养和健康是实现儿童生存、发展目标的基础,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严重的则会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导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以及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生命早期的营养和发育会对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后续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儿童期(3岁到青春期以前)——身高管理的关键期:儿童期是孩子身高的稳定生长期,每年增长 5-7cm,这一时期,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是生长的主要调控因素。在儿童期,孩子每年能长 5cm 还是 7cm 则取决于生长激素分泌以及运动、营养、睡眠等因素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在这个“平稳”增长期,家长应为孩子安排合理的一日三餐、适度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确保生长激素的分泌。
家长还应注意孩子早发育问题。早发育是指女孩在 8 周岁前、男孩在 9 周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过早发育将导致孩子骨骺线提前闭合,生长空间要比正常发育的孩子少,可能会导致成年身材偏矮。儿童期,要多关注孩子身高增长情况,每 3-6 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发现孩子身高有问题时,应及时处理,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因此时身高的不足,导致孩子错过身高干预的最佳时期。
青春期——身高管理冲刺期:青春期是人长高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调控因素为生长激素和性激素。青春期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共同作用,女孩平均可长 25cm、男孩 28-30cm。青春期是身高管理最后的冲刺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保证营养的需求,多补充一些富含钙质、微量元素的食物,为身高增长提供足够的营养;
在青春期运动尤其是纵向运动可显著增快孩子的生长速度,同时还能延长身高突增的持续时间,家长应让孩子多参加有助于身高增长的运动,如跳绳、篮球、跑步、羽毛球、单双杠等等,孩子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每天上下午各跳绳30分钟;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保障充足的睡眠,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确保身高正常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