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信用经济”能否率先破局?

2022-01-14 08:04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王河峰
逾5亿条信用数据收集完成!

“怎么证明我是我?”这道灵魂之问的背后,考验的是公共数据的有效打通。本周,深圳人民银行宣布完成对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征信机构备案,正式运行,也为这道难题带来了新解。

按照官方履历,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是深圳地方性的征信机构,将归集分散在各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和相关经营管理数据。截至2022年1月10日,已完成对5.42亿条涉企信用数据的归集,实现深圳380多万家商事主体全覆盖。

从某种意义上,380多万家商事主体代表了深圳实体经济的基本面。那么,从来不缺乏金融创新的深圳,如何对“政府+市场”的模式推陈出新?深圳商事主体总量最高,创业密度全国最大,如何达成对实体经济的无缝覆盖?金融科技又能否打通部门林立的天然壁垒,最终转化为企业融资的信用信息?作为神经末梢的海量个体工商户,又如何才能获得活水滋养?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只有更好解锁这些问题,才能为数百万企业的信用融资,探索更多的示范经验。

官方背景如何让“政府+市场”模式走得更远?

官方的背景,是该征信服务平台的底气所在。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由深圳市中心支行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银保监局等单位联合推动设立,由深圳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额出资。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采用“政府+市场”的建设模式,坚持实体化和市场化发展方向,建设并运维深圳地方征信平台。

那么,作为出资方,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又是什么来头?南都记者从天眼查看到,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深圳市国资委整合市属国企相关资源、全资设立的市属国资智慧城市科技发展平台及智慧城市产业综合性运营服务商。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9年8月,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揭牌运营。按照当时的规划,该集团加紧推动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和各市属企业“一企一屏”建设,积极支撑服务市属企业,加强在国资国企私有云、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

在外界看来,征信服务的此番运行,标志着深圳已形成央行征信、地方征信、互联网征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征信服务体系。

有效信用信息,能否“无死角”覆盖深圳实体经济?

本周披露的一组官方数字,颇有看头。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表示,截至2022年1月10日,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已完成对3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5.42亿条涉企信用数据的归集,实现深圳380多万家商事主体全覆盖。

人行方面进一步阐释,已组织对辖内全部77家银行进行地方征信数据源需求全面调研,整理出涉及45个数源单位、286项银行数据需求清单,并根据银行普惠金融需求迫切程度,进行了优先级排序。

实际上,改善深圳融资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高效对接,一直是深圳的课题。

那么,深圳商事主体呈现哪些新特征?根据深圳市企业注册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总量达到366.4万户,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

 今年又有哪些新的格局?南都记者梳理看到,《深圳商事主体登记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商事主体258449户。 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过2.7万户,同比增长62.5%,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低碳”等,表明深圳重视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相结合,致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对金融精准赋能提出更高要求。

“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痛点就是有效的信用信息不足的问题。”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余凌曲分析认为,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归集分散在各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和相关经营管理数据,不断深化数据归集、加工整理、精准“画像”、授权使用等一体化功能,提升企业数据资产价值,为企业融资提质增效。

他预测,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在信贷评估、风险预警等环节中的信用价值,提升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效率,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贷款可得性不高、信用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

而对于覆盖面不足这个行业顽疾,新平台能否“无死角”覆盖实体经济?在余凌曲看来,380万商事主体,应该是全部纳入了。下一步的重点,他预计是怎么促进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利用这个平台,开发批量化小微贷款产品,因为“平台需要不断迭代,把金融机构需要的数据不断纳入进来,无效的数据消息剔除出去。”

金融科技能否打通部门林立的信息壁垒?

科技如何赋能金融,打通壁垒,成为新的关键词。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可以真实反映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数据,实际上就在各类政府部门之间,但此前这些数据并未联通,像烟囱一样相互独立。

“深圳地方征信服务平台把政府部门掌握的税收、社保、用水、用电等数据集中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最终转化为企业融资的信用信息。”有关方面对此解释,在科技赋能过程中,依托政府大数据资源,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定位打造高质量的地方金融基础设施。

有金融机构向记者分析,平台一站式汇集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和商业数据等大数据资源,真正打破了信息孤岛,不仅使重点政务数据的接入成为可能,也解决了原先由于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导致的对接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有何成功实践吗?作为首批测试银行之一,微众银行日前对外表示,已完成与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的系统直连工作,对其产品接口进行了超过1400次的调用。该行解释,将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的多维数据输入科创贷款产品模型,结合银行的其他数据,能进一步丰富企业画像,有效提升审批效率。据悉,该行通过获取数据,已授信640家企业,总授信额度达到6亿元。

按照不完全统计,深圳已有48家测试银行参与。参与测试银行已根据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归集的数据资源,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并嵌入进银行核心系统,预期未来可实现全程线上批量放款。业内人士预测,利用地方征信平台,以前只能通过抵押、担保融资的企业,利用信用来融资愈发成为可能。

但是,深圳各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步调并不一致,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提醒,商业银行要加快重点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借助技术手段和大数据,逐步替代抵押品信仰。目前一些国有大行做得不错,但是中小商业银行还有差距,需要看齐。

大量“神经末梢”如何才能获得活水滋养?

个体工商户是深圳实体经济的神经末梢。大数据征信平台,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加持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含企业及个体户)超过25万户。但是,从行业分布来看,2021年1-6月深圳新登记的商事主体依然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大行业之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占比最高,为45.6%,超过了十万户,成为商事主体的“大盘”。

显然,助力上述个体工商户解决融资难题,正是一个重要深圳指标。南都记者梳理看到,近年来深圳各职能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释放了政策合力。2018年9月,深圳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19条具体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2020年6月,《深圳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明确推动商业银行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2021年7月,《深圳市小微企业首贷户培育专项工作方案(2021-2023年)》探索构建首贷户培育长效机制,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深圳个体工商户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1221.6亿元,同比增长12.5%;授信户数37.1万户,同比增长122.5%。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曾一言蔽之:在评价营商环境的时候,有很多参考指标,商事主体增加的速度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观察指标。这反映了投资者在“用脚投票”,以及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可。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