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潮汕,人们常常想到牛肉火锅、牛肉丸、潮剧、鱼丸、沙茶、卤味、海鲜......当然,这只是名声在外的部分,潮汕还有许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习俗和特产,其中年俗和年味更为明显,用潮汕话说就是“劳热”。
在移民城市深圳,潮汕“胶己人”的身影并不少见。许多留深过年的潮汕人还是无法忘记家乡的年味,尽量在大城市里保留潮汕习俗。
在深圳福田区福星路附近,熙熙攘攘的小店颇有潮汕风味,潮汕海鲜大排档、隆江猪脚饭、粿汁店在这里生意红火,集聚此处的潮汕胃也靠这些正宗潮味养着。走在福星路上,到处都是说潮汕话的人,只是口音还有所不同,不过都是“胶己人”啦。
奥一记者采访了生活在福星路的林先生陈女士一家。他们在附近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做生意,林先生在2009年来到华强北打工,接触电子行业,后面自己开店做生意。
提及潮汕年俗,林先生表示:“在老家每到过年文具店就会在门口挂满对联,家里会开始囤牛肉丸、海鲜这些东西来作年货,去亲戚家就得带上两个带叶的大桔,寓意大吉大利。我们潮汕人窜门都是‘吃茶’聊天。”
陈女士对记者说:“老家刚寄来海鲜、‘粿肉’、红桃粿许多潮汕特产,留深过年的我们还是能吃到家乡味,一些潮汕活动虽然没办法亲身感受,但是老家亲人都会发到家庭群里,我们也算‘云过节’了。”
“潮汕很多小吃都是制作过程比较费人工、程序也比较复杂,准备材料、手工凹造型、下锅蒸炸煮,都是有规定动作的。这些东西也是口口相传,像做粿常常都是妈妈教女儿,不过现在年轻人学得比较少了。”
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时光,陈女士总是满脸笑意。
陈女士记得,年前家里就会有很多亲戚来帮忙做粿,姑姑阿姨们轮流去各家帮忙。粿是潮汕一种食物,主要用于拜神,神明享用过后我们才能吃,小时候偷吃粿的话是会被大人打的,被训斥说不尊敬神明。过年前后妈妈就会每天拜不同的神明,用什么食物和用具去拜哪位神明都是有讲究的。以前觉得很繁琐,现在长大了就觉得很怀念,过年气氛很“劳热”。
记者发现,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离福星路一公里远的赤尾伯公庙常常有许多潮汕人前来拜神,真诚的潮汕乡音祈求各事平安、生意兴隆,这是潮汕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潮汕人把这叫做“念心”。林先生正准备过两天带着小孩去,感受一下拜神的热闹。
对于印象最深刻的年俗,林先生表示,现在受疫情影响,潮汕办不了“营老爷”活动,往年“营老爷”绝对算得上是潮汕最热闹最大的活动了,年青人抬着村镇里的神位绕着村里的大路走,这时候路边都挤满了人,基本全村的人都会出来观看,烟花、鞭炮、红灯笼,很“大型”的。说起“营老爷”活动,林先生不禁自豪起来。
潮汕过年
拆旧联换新联、包红包、果盘迎客、“吃茶陪话”、组队看潮剧、腊月二十四“老爷上天”、大年三十下午祭祖、初二回娘家、初七吃“七样羹”、正月十五“营老爷”......潮汕人过年不怕没得玩没得吃,都给你安排好了。
留深过年的潮汕人依旧有潮俗、潮味,骨子里的潮汕魂、潮汕情仍滋养着他们。
今天是除夕
万家灯火辞旧岁
阖家团圆迎新春
奥一新闻期待和你岁岁年年、一同成长
监制:谢艳霞 谢江涛
策划:杨红辉
统筹:潘莹瑜
采写:李姗姗 蒋清君 李媛
罗骏贤 余悦 詹越慧
设计:梁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