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期,由文牧野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奇迹·笨小孩》,将故事坐标放在了深圳。华强北电子大厦鳞次栉比,马路间穿梭不息的货品,楼内琳琅满目的电子元器件,构成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曾经的经典形象。这个坐标,承载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孕育、发展、蝶变之路。
这样有“圳味”的地标不在少数,它们彰显着深圳文化标签,也孕育着新深圳文化。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等文化地标因产业崛起,从而带动旅游、影视等产业蓬勃发展,如《奇迹·笨小孩》《美人鱼》《我和我的父辈》等多个爆款大片在深圳取景拍摄,游客趋之若鹜前来打卡。
文化地标作为城市的文化承载,装什么,怎么装,深刻影响着一座城的面貌。挖掘更新本土文化,融合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时尚等深圳优势产业文化元素,以“文化+”充盈深圳,让深圳文化地标更有“圳味”。
“设计+”让城市更艺术
去年底,第五届深圳设计周首次走出展览馆,走进商住街区、知名企业等公共空间,将“深圳设计”这张国际文化名片播撒出去,塑造全新文化地标:主展场深业上城汇聚当代设计前沿思潮,原本文艺的外形更具内在审美价值,“星展场”南头古城、海上世界、华为、腾讯等,“设计”标签得到再度强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设计和艺术的种子被潜移默化地播种在特区土地上,和文化地标共同生长,激活着城市的创造力和磁吸力。
地铁10号线福民站的艺术作品《众生相》为公众、市民、城市而作,华为站《像素多维进化》是科技与人文跨界的成果。万象天地会喷水的抱抱象、宝安壹方城门口的龙雕塑等地标,深圳人日常可随处而见。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认为,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
用艺术留住历史。莲花山上的小平雕塑、市委门口的拓荒牛、深交所门口的《龙盈乾坤》,是深圳对峥嵘岁月的回望与致敬。深圳湾畔26米高的大运会火炬塔,艺术地烙刻出城市的光辉记忆。
如今正在火热筹建的新十大文化地标,正不断拔高深圳的艺术高度。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与公开公示制度,确保其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空间尺度、地方精神等保持一致……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等设施均对国际招标,国深博物馆(暂用名)的设计方案更是从67家国际建筑界顶级机构中脱颖而出的。
“本地+”文旅融合构建城市新记忆
一个城市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在某一时刻形成表达其内涵的标志。仿佛一个个脚印,勾连出城市的文明跃进之路。
国贸大厦的“三天一层楼”,体现出20世纪末深圳“崇尚效率”的精神内涵;21世纪初接连拔地而起的书城、图书馆,书写着“阅读之城”的注脚。
新时代的深圳,呼唤新的地标。
先行示范区的“城市文明典范”定位要求深圳: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歌剧院项目将于2024年竣工,国深博物馆(暂用名)将于2024年建成运营……为城铸魂,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和十大文化街区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新文化地标如何诞生?
通过合理改造、契合当下环境特色,一些承载故事的老建筑依然能摇身一变成为新地标,缔造城市新记忆。
今年初,O·POWER文化艺术中心将面向公众正式开园,它由上世纪80年代的华中电厂改造而成。比如作为一代深圳人的情感符号、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的罗湖金威啤酒厂,改造后将成为2022年深港双城双年展的主展馆。
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赋予城市地标性建筑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也满足了居民、游客更深层次的精神情感需求。十大街区中的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大鹏所城等,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驻足游览,更是2019“孤独星球”十佳旅行城市榜单中推荐的“打卡地”。
新旧文化元素融合,不仅让“老树生新芽”,同时带动的文旅产业发展,更让地标建筑持久“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