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良医!从好医院到好医疗,深圳如何追赶?

2022-02-17 09:14作者:黄思华 刘珊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既要“筑巢引凤”还要“引凤筑巢”

改革开放40余年载,深圳经济建设成果举世瞩目。曾经,深圳的民生短板问题备受热议,但民生大事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座城市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医疗水平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这些年来,深圳通过斥重金、建医院、引人才、组团队等手段,迅速补齐医疗短板,医疗队伍扩大到逾6万人,三甲医院逾24家,7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

然而,建设医院+人才引进,是否等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从弱到强,深圳在实现“病有良医”的道路上面临着哪些短板?又有何破解之法?

既要“筑巢引凤”还要“引凤筑巢”

在深圳“十三五”规划里,着重提出实现“病有良医”,让深圳医疗水平能够迅速得到提升。随后,一系列“国家队”进驻、“三名工程”加盟……深圳动作一个接着几个。

国家队“接管”之后,带来了高层次人才和新兴技术,深圳通过优化人才供给,促进了医疗水平迅速提升。

不可否认,“三名工程”专家团队的加盟,不仅对医院自身的医疗队伍水平有所提升,本土医生加入专家团队,跟踪学习一台疑难手术的全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教练兵场”。


可以说,这几年深圳医疗水平的进步除了归功于外来人才的引进,深圳本地医生水平的提升,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许多医生感叹,5年前,我们还经常能听到患者说要去广州、北京看专家的声音,而就在近5年里,这一局面在逐渐扭转。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人才来了后,因医疗文化环境、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等均存在差异,要长期留深也并不容易。

对于“三名工程”专家团队的引进,医学界持多种观点:一方面,该项目的推进确实让一些患者“大病不再出深圳”;另一方面,持商榷态度的则认为这是一种投入产出比不高的改革方式,还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深圳医疗的短板问题。

过去,来深圳“挖金”的人比比皆是,淘到一桶金就撤离了,这就导致一座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和积淀,在医疗领域便呈现出深圳的本土人才和原创技术较少的弊端。


斥巨资建床位、花重金挖专家团队的模式固然能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提速,但不可持续,很快就会遭遇瓶颈期。

因此,深圳的医疗水平要在品质上有所提升,还需要在管理上追求精细化管理运营,通过“储备人才”而非“留住员工”的方式,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造血功能要提高,专科培训要规范

“从一个打结的手法就能看出是来自中山医系还是北京协和医系。”这是在业内流传的一句话。为什么人们常说北京协和医、中山医好,除了医疗水平高之外,离不开百年沉淀的文化体系。

除了医术,一个成体系、有传承文化的医学院系也会在精神上塑造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对于医德的理解在此处开始萌芽。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医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大融合”的景象。

目前,深圳的基础医学教育还处在爬坡阶段,自我造血能力难以满足庞大的医疗市场,面临“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凸显,医疗水平与国内一流有差距”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深圳通过引进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牌医学院校,通过与名院合作吸纳了不少新鲜血液。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遗留诸多问题,如医学领域存在流派、文化环境差异,名牌院校进驻之后是否会产生水土不服效应等都值得商榷。

拿香港为例,由于地方小,只有统一的两家医学培训院校。但内地的许多医生往往因出自不同的医学院校,在技术操作上会有明显的派系差异。而正是由于存在差异化的培训体系,中国内地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规范化的专科培训是促进医疗事业均衡发展的前提。

换句话说,深圳的医疗氛围宽松、活跃、扁平,但还缺少成体系化的“独特气质”。

跨境医疗合作有更大空间

深圳向南,与港澳谋求合作空间,推进湾区医疗协同发展。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就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深化合作,跨境医疗合作可以成为突破口。”

2020年11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滞留广东的3.8万名香港居民,提供复诊医疗服务,打开病历互通的口子,开创了深港医疗深度融合的里程碑。


事实上,深港医疗合作远非简单的“共建医疗中心”“放宽用药范围”,还应该包括相同的医疗卫生政策、两地互认的检查结果、可流通的医疗数据以及医疗人才评定的互认等。

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做大做深做强“深港一极”, 是深圳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港澳地区与内地医疗行业,在规则衔接和资源要素流动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上的制约。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医疗人才定级考试和资质认可难以对接,港澳居民在就医转诊、急救转运、医保结算等服务协同机制仍然存在问题。

这些限制港澳优质医疗资源跨境流通的壁垒正在被一一打破。

2021年4月,随着“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在深圳也能用上境外新上市的药械。2021年8月5日,37名港籍医生在深圳获授正高级职称证书,这是国内首次为在内地工作的港籍医务人员认定正高级职称,深港人才融合再一次打破“双城壁垒”。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前沿医疗技术、药品先行先试,确保在2-3年内高质量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未来,深港医疗合作空间无限,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还有更多的路径亟待探索。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