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山片区位于发展成熟的香蜜湖和华侨城中间,近年随着各大地产商以及交通、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的入场,片区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然而,正当片区内大小项目如火如茶建设时,立项十六年仍旧呈“荒山”样的安托山公园,依然“不紧不慢不着急”地矗立在城市中央。
安托山公园建设目前进展到了什么阶段?
为何十几年间频繁“挂空挡”?
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建成?
现在就跟随奥一新闻记者一探究竟。
记者走访
工人闲坐集装箱房前
公园仍旧似“荒山”
按照某地图软件指引,奥一新闻记者从深康地铁站出来步行约四百米,并未找到公园入口,仅看到由铁栅栏围挡起来的一座陡峭山背。
下午三点,记者尝试从另外一个方向,深云站B出口出站,沿福田区森林消防大队方向前行三百米左右,看到了写有“安托山自然艺术公园”名称的石门牌。
在大门口,保安将记者拦下,问及公园建设进展以及为何不能入园看看,其多次回答“我不知道,不能进去”,并表示开园还得等两年多。
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山上一片静寂,杂草丛生,植被规划较为混乱。公园围墙旁建了几个铁皮集装箱房,下午时分有几位工人闲坐在台阶上发呆,似乎无事可做。公园的右侧是项目指挥中心,写有建设单位“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和代建单位“华润(深圳)有限公司”的标志。
项目进展缓慢
计划多次推迟
据了解,安托山位于福田区西北,北环大道以南,侨香三路以北。它原与塘朗山相连,但随着周边城市发展,逐渐成为今天的一座独立山体。而安托山公园建设的提出,则可追溯到2005年。
公开资料显示,安托山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2005年发改部门完成安托山立项工作,总投资8000万元,计划恢复自然生态、建设提供休闲娱乐并具有纪念性质的综合公园;2007年左右山体的绿植开始逐步恢复;2011年,市政府将安托山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由市城管局移交至福田区;2012-2015年福田区完成石场搬迁补偿及青苗补偿事宜,组织策划咨询团队完成安托山博物公园项目策划及概念规划设计工作;2015年- 2017年,安托山公园详细蓝图规划方案及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公示完成,具备可开发建设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安托山公园建设包含安托山公园生态公园和安托山公园博物馆群两个项目,位于福田区安托山片区,北邻北环大道,分别由约54.4万平方米的2-21地块和约4万平方米的07-04地块组成。
然而
公园规划蓝图公示后
仍始终未见施工进展
自2005年以来,安托山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周云集香瑞园、侨香村、深云村、桃源村等小区,还规划配套安托山小学、综合医院、幼儿园、国际交流学校等,但是,附近文体活动场地不多,居民们都期盼着安托山公园早日建成。
家住深云村的刘女士表示——
“盼了这么多年,去年看到开工的消息以为离建成不远了,这几天路过一瞧,哎,咋又没动静了?”
对于安托山公园的建设进度,市民唐先生则表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催不动一座不想动的‘山头’。”
在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官方网站“建设管理项目情况”一栏中,最近一次提到关于安托山公园建设的消息还停留在2019年2月3日。
2019年11月28日,在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官网公示的一封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复函中,提到将分期实施安托山公园建设,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先期开放深云村附近区域给市民使用。去年4月份初,福田区举办了安托山自然艺术公园开工仪式,并向群众透露,已完成勘察、景观设计等相关服务类实施单位的招标工作,公园将于2023年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现在距离2023年已不到一年时间
安托山自然艺术公园是否真能如期兑现?
建成时间能否最终确定?
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回应:“说不准”
针对安托山公园建设的相关问题,奥一新闻记者联系到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张工,他表示,目前项目仅完成了部分临建工作,近期在推进施工单位的招标、树木迁移专家认证会等相关工作。
那么
为何多年过去公园仍旧未建成?
公园建设的难点在哪里?
据张工介绍,2012年,安托山公园项目移交至福田区,2015年立项,2015年至2019年间,因为公园的建设内容和定位问题,福田区经历了几轮方案调整论证,耗费了较长的时间。“市中心土地本就很紧张了,如不考虑清楚盲目建设的话,不利于将其充分利用。”
张工告诉记者,现横在项目前的还有两个新问题,一个是树木迁移、砍伐的审批,另一个是公园详细规划调整的审批。
“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已将树木迁移、砍伐申请报批至区里,但目前审批较为严格, “这些树木是从很多地方迁移过来的,项目施工变道等不可避免会砍树,审批工作需要区里报到市里。审批结果没下来,我们也不敢动。”他说,原本计划最早是在2024年3月完成建设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按期完工仍旧比较困难。
在被问及是否还有更多问题耽误建设进程时,张工表示,“说不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我只能说按计划是到2024年要完工。”
至于安托山博物馆群部分的推进情况,张工告知刚完成概念方案国际竞赛,下一步准备开展立项工作。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