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深圳三甲医院的182小时

2022-03-23 12:40作者:苏国锐 何俊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在这段时间里,感动与奉献在医院随处可见

3月21日起,深圳市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而对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沙井人民医院)的人来说,近段时间以来忙碌从未间断。过去一段时间,沙井街道先后发现多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3月12日,地处沙井的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暂停门急诊服务。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1954年,前身是沙井人民医院,是一个有68年历史,拥有一总院、一社区医院、25家社康的综合性三甲医院。

目前医院员工2500余人,其中医护人员1800余人,主要服务于沙井、新桥两个街道,全市服务人口超150万人。

3月12日下午,医院突然接到深圳市疾控中心通知:有一例新冠病毒核酸结果阳性患者来院就诊。

“大家准备好打仗”,医院感控科主任范银红带领所有专职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感控科主任范银红。

医院一边对发热门诊儿童诊区进行紧急封控,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仅当天环境核酸采样检测就达1258个位点。

一边调度所有能调度的力量,紧急安排临时核酸采样点,对区域内所有人员进行核酸采样。

“当时正好横跨晚饭时间,诊区有孩子想吃饭,有孩子想喝奶,留在这里的人都很焦虑,想回家。”范银红回忆称,PCR实验室第一时间加急检测,当晚核酸结果出来,全阴,留下所有患者联系信息后,才让患者离开。

3月12日17点30分,医院停诊。按下暂停键,多久才能复诊?万一接下来几天发生院感,要怎么办?

范银红称,医院早已想过这个问题:“要停诊多长时间,如何解决老百姓就医问题,如何最短时间把影响降到最小等等,我们都有了预案。”

更考验医院的是,阳性患者的父母是医院的双职工,是核心密接者。急诊科、急诊儿科、泌尿肛肠科等与患者父母有密切关联的科室,都要进行重点管控,部分医护人员就地隔离。

这让本就紧缺的人手更加捉襟见肘。

护理部负责人古伟升负责全院人员统筹工作。古伟升说,沙井和新桥街道划定了近10个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简称“三区”),医院200多名医护在“三区”被隔离管控,200多人在“三区”负责居民健康管理和核酸采样工作,200多人就地隔离。


护理部负责人古伟升。

“这样一来,我们只剩下近1100名医护人员,除掉700名在院外负责核酸采样,只有不到400名医护在院内上班。”

用古伟升的话说就是,“人,真的不够用了。”


这在感控科体现得十分明显。

范银红说,科室共5名专职人员,隔离1人,只有4人在院,“停诊期间,只靠我们科室人员,既要消毒防护指导,又要环境风险评估核酸采样,还要督导巡查,肯定干不过来”。

于是,全院108名医护人员成了“感控卫士”。他们既负责日常科室工作,也要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小到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大到住院部垃圾、接诊大厅的清洁消毒等,一个卫生死角,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重症医学科也十分缺人。ICU护士长张媛媛提到,科室原有40名医护人员。受疫情影响,只有31人在岗。


ICU护士长张媛媛。何俊摄。

“按照ICU设置基本原则,医护人员配备标准是每张监护床位:医师:护士=1:1:3。但现在我们人手十分紧缺。”张媛媛说,医院为医护提供了酒店,但“为了弥补人员不足,更好地照顾在院重症病人”,科室31名医护都自发吃住在科室。

6名医生,24小时在岗。25名护士,每天两班倒,每班12个小时。白天,大家在病区内工作,夜晚在生活区休息。

床位不够则纸箱来凑,往纸皮箱里垫书本、文件夹,就成了一张“床”。ICU医护笑称:“这是ICU+1,+2,+3床。”


ICU医护人员把纸皮箱当“床”。

“睁开眼就能工作,下了班就能休息,睡地板也挺好的。”这些话都在ICU病房响起。

医护人员紧缺,在各个科室都比比皆是,特别是受到重点管控的科室。

骨二科有30名医护,只剩下8人仍在院内;急诊科半数以上医护被管控,医院把在急诊科轮岗过、有急诊经验的医护都拉了进来;泌尿肝肠科只剩下1位医生,负责30多个病人,其他科室的医护紧急支援......


骨二科医护人员。

3月15日,面对门急诊停诊、重点病区管控尚未解除、核酸采样任务增加、部分医务人员受到管控等困难,医院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了紧急倡议。

其中一点就是“调配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力完成好上级和医院下达的各项防控任务”。

医院调配所有可调配的力量,采取多部门协同作战,发挥一人一专多能,延长上班时间,推动短期工作目标高效完成。

医院布置任务时,没有一人犹豫或说个“不”字,每个人毅然领取任务、奔赴前线。


何俊摄。


除了人员不足,还有物资不足、睡眠不足、手术难度提高等多重困难,但都被医护们一一克服了。

张媛媛说,当收到阳性患者曾到院就诊的通知后,立刻一一给科室同事打电话。

“大家没有一句质疑,反而担心物资供应不够,从家里带了米、鸡蛋、方便面、被子过来。”张媛媛说。

对骨二科主任张振伟来说,虽然有33年从医经验,做了超过1万台手术,但在停诊时做早已熟练的腕骨骨折手术时,“还是会紧张,浑身发汗,做完整个人虚脱了”。


骨二科主任张振伟。何俊摄。

张振伟说,那是自己第一次做手术时作三级防护。张振伟穿上防护服,再穿上一套20多斤的防护铅衣阻隔辐射,套上手术衣,里外穿了四层衣服,还要戴好防护眼罩、防护面屏。

“空调开到了20度,但面屏还是因为呼吸的水汽凝结影响视线,我的脚汗都流到脚跟里了。”张振伟说道。

古伟升、苏木东、赵丽君,三个人承担着沙井和新桥两个街道160多个点位、1000多人的排班。白天在病区查房,晚上在科室排班,夜里到防范区开会,回到办公室已是凌晨3点,早上6点又开始全院人员协调,他们三人也被称为“加班3人组”。

古伟升声音都嘶哑了。同事称她是气不足,好好睡一觉就好了。但古伟升“根本没时间好好睡一觉,每天直接和衣而睡”。

为了给同事们加油打气,张媛媛每晚都会在群里发一段鼓舞人心的话,把“鸡汤”语录贴到科室的墙上,“只有春天一起扛,夏天才能一起嗨。”“太阳总会升起,生活总要继续”“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在这段时间里,感动与奉献在医院随处可见。

4岁孩子生病了,脾胃病科护士邓春燕在家照顾。除了担心孩子的健康,她也怕第二天不能参加核酸采样工作。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核酸采样队。

肛肠科只剩下郑佩虹医生在岗。家里有双胞胎的孩子的她,连续7天吃睡在科室,只是觉得孩子有家人在,30多位肛肠科病人更需要她照顾。

超声科医生黄泽玲、胸外科医生陈康祥,脚都受了伤,无法远行,他们坚持就近进行采样工作。

陈皇胜、姜翠菊夫妻双上阵,看到医院有需要,立刻在凌晨赶往“三区”。

还有很多像李煌、付印强这样的医护人员,核酸采样结束到家,发现楼下小区核酸采样排了很长的队,只回家扒两口饭,就急匆匆地主动到现场支援。

就连食堂38名第三方工作人员,也日夜坚守,睡在医院,只为了全力保障每天全院2000—3000份医患盒饭的供应。


食堂工作人员睡在医院,全力保障每天全院2000—3000份医患盒饭的供应。

“如果哪天没有上班,都感觉不好意思”“一星期有一小时睡懒觉的时间,就很满足了”“看到需要我们,就想着放弃休息,到一线支援,反正在家里也总想着这事”......在医院,总能听到这些真挚朴实的声音。

去年的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上,有这么一段话,给医护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