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全网的牛津女孩找到了!

2022-03-28 10:05作者:蔡敏玲 谢昊燃来源:南方+编辑:王河峰
毕业深圳名校,成长故事比小说精彩

12岁考入深国交、16岁入读牛津大学、20岁开始就职于摩根大通和高盛两家顶级投资银行、有一位“天才少女”妈妈、一位博士爸爸、“home school”(家庭教学)2年时间跳了6级、放弃百万级别的年薪后重返牛津大学读起了数学博士……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人生“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不像真的),那么,这位从深圳走向英国、并把标签写在社交账号上的“90后”女孩即将刷新你的认知。  

这些闪亮标签的归属者叫朱雯琪,微博名叫katekate朱朱(下称:朱朱)。


前段时间将她推上了网络“风口浪尖”的是她一则关于“牛津大学年级第一毕业”的短视频。由于视频制作颇具营销风,她遭到网友的质疑和攻击。然而,现实却是,在她收到一名数学博士大V出题挑战时,她以绝佳的速度反击,最终“自证清白”。


这一“风波”的出现,也让她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让许多人对其刮目相看。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通过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下称“深国交”)联系到了正在牛津大学读博士的朱朱,并和她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视频采访。

和社交媒体上片面化、标签化的“成功人设”不同,在采访中,朱朱更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谈到过往网络暴力、校园欺凌,她仍会感到沉重和沮丧,谈到自己特别的家庭教育经历、对数学的看法、学习经验时,她却不由自主侃侃而谈,眉飞色舞、充满自信。

长于深圳

小学被退学,天才妈妈家教两年跳了六级

朱朱祖籍在湖南,在深圳长大。她有个在外人看来非常“高知”的家庭:母亲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父亲则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

然而,朱朱的小学却是以被学校退学收场的。她回忆,由于小时候有鼻炎,常常请假影响学习成绩。加之同学经常嘲笑她,拿她的鼻炎、外形甚至是姓氏开玩笑。当时只有10岁的她,变得逐渐厌学并写信向校长投诉。然而学校却以她长期缺勤,成绩不好不听管教,对其劝退。那一年,她读四年级。


朱朱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找遍深圳的学校后,她对传统教育系统不再抱有希望,便做了一个极具风险的决定:自己在家教。而这一教,便是两年。

在这两年当中,朱朱没有一个朋友,只有自己和父母。她回忆,在家学习时,她的妈妈更像是一个大学里supervisor(导师)的角色。比如关于三角函数,不同于学校里老师一步步讲解教授,她妈妈会告诉她,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哪几本书,如果感兴趣,她就可以自己看、自己学习,不懂的就去问。

相比起其他同龄人,她每天学习时间也少很多。如她常常是上午10点才开始学习,而其他孩子上午7点多就开始早读了。到了中午,她通常和妈妈外出吃个午饭,再回来学习到下午5点。


那么,短短两年时间内,如何正常学习且连跳六级?她表示,由于母亲也曾是一名老师,她有着非传统的教育理念,这让自己除了可以不用按照教育大纲学习外,更是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是走了“捷径”。比如妈妈给她上英语,是直接从阅读英语原著开始,而非像其他人一样先学习单词、语法等。另外,自己最不感兴趣的是语文,所以基本舍弃了语文这一门课程。她戏谑称,至今她接受的正规“语文教育”,只停留在小学四年级的水平。

在那两年里,父亲一次偶然的数学展示更是让她深深扎下了对数学热爱的根。

“有一次,他拿了个草稿纸,就给我讲起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定理,并给我演算了怎么证明它们的过程。但他并没有要我懂的意思,只是玩似的跟我演示。大概意思就是,懂就懂,不懂就算,不想拔苗助长。”然而,这一通操作在朱朱内心引发了不小的火花。

之后,每一次她见到爸爸都要将步骤回忆并重新演算一遍,问问他是不是这样。就这样,她来回演算了30多次,终于把第一次看似“天书”的证明步骤演算完整。自此之后,数学成了她最感兴趣、最着迷的学科。

考入深国交

庆幸这里对个性的包容与自由

在那段很不寻常的日子里,她的邻居经常在问,孩子什么时候回去学校。

终于,在家学习了两年后,她的妈妈为她物色到了深国交。当时的深国交才刚刚创办不久,是一所深圳的“小学校”。然而,其颇具自由度的选课制、走班制,以及小班教学的新颖办学方式,深深吸引了朱朱的母亲。


“她觉得深国交的教育理念更适合我,就拿了考纲回来跟我说,我看了里面的内容你大部分都会,就只有几个点你不会,我们准备一下吧。”于是,临时突击的朱朱在经过数学、英语和面试后,考进了这所后来被誉为“牛剑收割机”的国际高中。

刚刚踏入深国交校门时,她只有12岁,同龄人却都15、16岁,身着“粉色童装”的朱朱在同学中显得很不同。但在她对深国交的印象中,学校更是一个充满包容、鼓励个性发展的地方。即便身边同学仍可能对自己评头品足,但学校会制止类似行为的发生,这给她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保护。


她印象中,深国交的老师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校有很多社团,只要学生有想法,就可以和老师提建议并成立社团,老师也会尽可能去支持。在课堂上,朱朱依旧表现了“不安分”的一面,比如在边听课边“织围巾”,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但当她的老师巡堂发现这一幕时,并没有因违反课堂纪律而勃然大怒,而只是悄悄提醒一句便作罢。

“他们不会轻易给你下标签,当你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时,他们都会非常鼓励你。”朱朱这样评价道。就这样,经过深国交四年的滋养后,朱朱迎来了人生转折点——收到了来自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牛津法则: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且善于投资自己

2010年,16岁的朱朱正式入读牛津大学。在她看来,牛津大学是一个极为纯粹的地方。“比如走在路上,你可能会遇到那些60、70岁的教授,他们会骑着自行车,从牛津的北边去数学系教课。他们的公文包里可能都没有电脑,有的只是一些草稿纸、课件之类,然后整座城市都非常古老。”说起牛津的年代感,她这样描述:铺上一层黄土,拉上几匹马,就仿佛穿越回到了1000多年前。


“其实这点纯粹是非常打动我的。我觉得牛津有自己的法则,崇尚知识、学术氛围浓厚。”比如在牛津大学的食堂里,有high table(高脚桌)和low table(矮脚桌),校长、教授,或成绩拿了“First”的学生,都可以去坐high table,剩下的人则去坐下面的那些桌子。同时,牛津也非常崇尚自由,没有人会因为根据你的外在,来评价你的知识水平,更没有所谓的偏见。


朱朱表示,在牛津大学读书,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一点最让她受到鼓舞。和外界比,在牛津的几乎每一个人,都非常擅于投资自己,在自己身上花时间。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比起房子、股票,自己才是最值得投资的资产。


“所以,很多时候,我很羡慕那些硕士一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读博士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他们很清楚一开始要做什么,而不被外界所迷惑。”在谈到自己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时,朱朱不禁感叹道。

从世俗“成功”回归纯粹

发现数学是自己内心的归宿


事实上,2014年,朱朱从牛津大学本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了香港的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投资分析,随后进入香港的高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后工作了6、7年的时间。

“尽管少年得志,但我有一段时间也得过抑郁。”朱朱曾如此形容当时在投行里的生活状态。投行的高薪工作,让她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在尝试了非常奢华的生活,如坐着飞机到处度假、购买名牌后,渐渐地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价值焦虑当中,用她自己的话而言,就是“失去了生命中的锚”。


这种黑暗除了来源于“难道就这么吃喝下去吗?”的困惑,也来自于在商业社会中,自己一直无法实现用数学模型为金融市场的预测提供解决方案的执念。

“我当时觉得,应该存在至少能51%地预测市场变化的解决方案,后来才发现这个想法太幼稚。”她表示,资本市场中,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根本无法从杂乱的数据中建出模型。那一刻,她意识到原来数学建模和金融之间还存在着一道大大的鸿沟。也正因为如此,她有了重新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的想法——那就是再攻读一个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的硕士学位。


幸运的是,数学的学习之路再次给她带来成功的喜悦。在她完成第二个硕士的学习时,她的综合成绩在同修该课程的30多名同学当中名列第一。同时,她的博士申请也迎来好消息——获得了丰厚的奖学金,学习方向为“Non-Convex Optimization”(非凸优化)。


当再次回到了自己的“乌有乡”,面对读博的新挑战时,她表示,或许她可能也在做一个找不到解的事情,但是这个找解的过程,就像在黑暗中去摸一头大象,只要摸索的过程,自己很享受就可以了。


关于未来,朱朱表示,希望能在学术继续深造,成为和她的导师一样的人,有一天能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点微小的贡献。“那才是真正值得被记住的东西。”

Q&A

南方日报:学习对你而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学习是否有“捷径”?

朱朱:对我来说,学习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你在学你喜欢的东西,那将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这种感觉就像在发展一个爱好一样。如果还能达成一些成就,这种感觉会更好。

学习的捷径,我认为更多是一种教育系统或者思维方式的捷径。比如说,我的妈妈不会按照传统教育大纲来教我知识,而是可能围绕一个知识点纵深式地教我。尤其是数学,在一个知识点里其实你可以很快地接触到初中、高中的内容,不一定要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学。

到了牛津大学后,这里有着最厉害的教授,相当于就是给你提供了知识捷径中的捷径,那么剩下的就是要自己努力了。

南方日报:数学应该怎么学比较好?

朱朱:我觉得学数学更多应该放下自己偏见。比如你看到了三维的世界,可能你就很难去理解四维、五维的世界。所以,学数学,第一是要倒空自己,培养自己的抽象化思维。数学里有很多抽象化的定义,通常学完一个章节后,会发现很多题目无非是这些定理的排列组合,所以抽象化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二就是,避免和他人做比较、给自己贴标签。学习理科的人很容易进入鄙视链,比如会比较考试成绩、或者觉得我出道题看你会不会做,但这样的心理对学习数学很不利。

学数学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较。比如,做数学题的时候,做不出来,先别急着看答案,要先给自己10分钟自己写,让自己和自己较劲,尽可能写下多一行,每多写一行,你就比原来的自己更加优秀。可以写完后,再去看答案,看哪条对得上。我觉得这是克服对数学学习恐惧和偏见的方法。

南方日报:考试考不好的时候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

朱朱:就像我在曾经发过的视频中说的,可以用一种“学霸重生法”。想象自己有一天被一个学霸穿越进身体,自己就是学霸,面对稀烂的成绩,学霸会怎么做。

这个方法有用,是因为一个孩子学不好,一般不是因为笨,而是环境让他觉得自己笨,而重塑自信是关键。

第一,学霸不怕问问题,因为自己是学霸。成绩提高的第一步就是不耻下问;第二,有机会让自己改变作息,早起早睡;第三,遇到和同学老师不一样的,敢于思考和辩论,这个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南方日报:有人很好奇,申请牛津大学的过程是怎样的?

朱朱:申请牛津大学要参加英国的高考,一种是A level, 一种是IB。我选择的是A level, A level还需要和之前的IGCSE的成绩结合。IGCSE是A level前的课程,我是读了两年IGCSE、两年A level。牛津大学对成绩卡得不是非常死,有3-4个A level的A,加上7分的雅思成绩就能申请。(一般是A level读完第一年就可以拿着考试成绩去申请。)

全程最难的应该是面试环节。我当时是有3场2对1的面试。教授会现场给你出题,你写完思路后问教授对不对,然后教授根据你的回答再给你一些线索,你再继续做。题目都偏向高中的水平,如会问你1个碗里有50根面,经过50次的打结后,会产生多少个面条圈之类。

面试通过后,就是预录取,会给你发有条件的录取,要求你在第二年的A level考试中或雅思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成绩。第二次A level考完后,就会给你无条件的录取了。我当时是15岁获得预录取,16岁正式录取。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学霸,你平时的作息和时间管理是怎么样的?

朱朱:我一般是上午6点就会起床,然后先运动一段时间,看一会手机,刷刷网文之类,上午8点开始学习。我一般会把理论化的学习放在上午,比如8点-12点做一些不需要电脑操作的东西,然后午餐会尽量吃少一点避免犯困,下午会做一些和电脑操作有关的事情,一直学习到下午7点,之后喝一点小酒,享受一下个人时间。

南方日报:你在投行工作后,突然想说回去读第二个硕士并继续读博,是否在价值观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朱朱:是有个价值观的转变的。其实,当时去投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我妈妈的影响,她希望我能成为像曾子墨那样的人,也有来自于同辈的压力。不过,我觉得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会在追求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兴趣爱好上做一个平衡。

应该说,那些选择都是每个阶段当下的一种反应。比如刚毕业的时候,内心诉求更多是要让自己先“立起来”,尤其在我18、19岁时,我妈妈给了我一笔18万后就没有再给过。有一段时间我是有金钱焦虑的,会想着怎么赚到这笔钱,或者去申到奖学金。所以毕业我就找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当然,后来有了物质和经济基础之后,才会想去“自我实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但我也很佩服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他们能够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些人是很难得的。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