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正当时,非遗焕新生。2021年“双十一”期间,“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的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上升超过100%,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非遗相关的视频数量、播放量、分享量近年来都在大幅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非遗产品消费者已达亿级,年轻一成了了非遗消费的主力。
深圳是设计之都、创新之都,同时,目前深圳的国家、省、市和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共有214项。如何借助深圳的设计实力、创新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娱、文创、文旅、文教、文产”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
4月10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民进深圳市委会提案提出“推进非遗‘进商圈’,推进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将优秀的非遗项目引入产业园区、商业中心以及公园等公共场所,让传统文化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的全链条,有利于非遗的活化和活态传播,同时也能为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增加经济效益,让其能够继续薪火相传。
朱鼎耀
深圳市政协特邀香港界别委员、观澜湖集团副主席朱鼎耀也提交了《关于迎接非遗消费热潮,统筹推进深圳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提案》。
“例如深圳市文博会、非遗文化周等活动不仅具有展示功能,也实现了很好的商业价值。”朱鼎耀认为,深圳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非遗资源丰富并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与现代商业已有一定的结合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深圳应该在非遗产业化发展方面迈出超前一步,在尊重非遗项目原生态、本真性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探索研究不同种类非遗的产业化方式,制订出台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有了政府的科学规划与引导,才能平衡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达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深圳的非遗项目一般是在传统节日、非遗文化周和文博会等大型活动期间与民众“亲密接触”。“应鼓励全市景区设立非遗文化体验馆,邀请相关非遗传承人进驻开展商业表演,并建立各景区非遗项目的流动巡演机制,实现非遗活态展示、沉浸体验、产品销售协同。”
文旅融合方面,他建议在各地景区设立非遗文化体验馆的基础上,有关部门梳理线路,谋划制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示范效应的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尝试“非遗+旅游”“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沉浸演艺”“非遗+节庆”等开发模式,统筹全市旅游资源打造一条成熟的非遗主题文化旅游线路,以此带动整体旅游业的品位提升和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