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之城”“健康深圳”让居民更幸福

2022-04-13 14:35作者:郭悦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蓝图如何实现?

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大会发布了2022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等关键词勾勒出深圳居民的幸福蓝图。

蓝图如何实现?全民运动助力“健康深圳”,整合资源打造“美育之城”,保障硬件增强文体资源供给……2022深圳“两会”,代表委员们齐齐支招。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人民对多样化体育健身锻炼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公园增加体育设施,将运动元素融入到公园建设,既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在此背景下,农工党深圳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将体育运动设施融入公园打造全民健身城市文明典范的建议》的提案。

营造全民健身的运动氛围,是该提案的主张之一:设计和建设城市公园时应融入运动元素,增加运动设施和场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城管部门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由文体部门对公园内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制定建设标准和验收标准,将运动元素合理和谐的融入公园,赋予公园更多的人文气息,静态的景观与动态的健身运动相结合,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公园更人性化的承载全民健身功能。

其次,提案指出公园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应体现亲民便民和公益性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公园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应避免过度高端化;适当增加一些公益性的体育公园,其体育设施和场地应满足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开放时间应合理且富有弹性、可供市民在休闲之时随时随地的运动和健身。

深圳市政协特邀香港界别委员、观澜湖集团副主席朱鼎耀认为,要推动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协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承担起更多职责。

例如:广泛组织、参与国际国内赛事,借此加强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专业赛事;协助引进海内外退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进入学校、社区,进行常年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另外,运动协会还可以加强体育的普及工作,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及各种培训,不断增加群众基础,让体育运动走进广大市民生活。

台盟深圳市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体育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主张,盘活存量场地,推动运动场景多元复合利用。在全市已建成的973个公园中广泛配置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将绿道、自行车道和公园整合联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所对外开放;用消费券撬动体育场馆在非高峰时段的使用,探索与其他功能的切换;充分利用储备用地、旧厂房仓库等,打造体育活动新空间。

“深圳社会美育资源存量大,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上中小学生知晓率低,参与率低。”如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圳市人大代表、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提出了推进深圳建设“美育之城”的建议。

他提出,社会美育资源可和学校携手,建立社会美育大课堂——这就要加强各类社会美育资源的整合及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结合,要制定中小学生社会美育大课堂认定标准及管理制度,有效盘活现有社会美育资源。

同时教育部门积极组织教科研部门和学校与社会美育机构发挥不同场馆和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共同开发不同主题的美育课程和体验方式,通过与学校学科课程的联动,使不同场馆资源效益最大化。

也应当建立社会美育大课堂学习评价体系,确保社会美育取得实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美育要求、学校集体和学生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社会美育大课堂运行方式,构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深圳市政协中国民主促进会界别委员刘致良在《关于以“国家推进校园美育”为契机,着力打造深圳全员美育观的提案》中,也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应该立足一个“美”字,以美感人,以美启智、以美育人,让学生们处处感受美、享受美。

他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美化校园环境,增加人文景观及软文化内容。由教育部门牵头,利用政府、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相关美育培训。

美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追求。他建议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街区建设审美指导委员会,指导街区文化艺术建设。“每个区先行示范打造一个艺术街区,作为市民休闲旅游、提高审美素养的场所。对企业商户牌匾要求大小统一,但风格可以多异,结合传统书画艺术中优秀的碑帖、绘画内容组成牌匾内容。”


当前,“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和一批市区级重大文体设施正在陆续建设中。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日益丰富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推动深圳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建议》指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言,在能彰显深圳城市先进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文化传承服务方面等都还有一定的不足。文化产品市场外在表现上呈现出活动多但影响力不足,具有标志性和符号性的文化精品文化名人缺少,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提案建议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动态调整机制等方式来激发各文化群团的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开展对公共文化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以便能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台盟深圳市委会《关于在东门步行街打造港澳台特色文化街区的提案》主张将港澳台特色文化街区打造成深港澳台多元融合的示范街区、大湾区文化融合创新的“东门”样本,在原有商业载体基础上形成增量,形成促进消费的新增长点。

比如学习上海特色街区打造经验,深度融合深圳“市井烟火气”“香港味道”“澳门味道”“台湾味道”,以“好吃、好玩、好文艺、好拍照”为目标,将港澳台特色文化街区打造成深圳的“安义夜巷”。

除了现有的文化街区,运动场所也是代表委员们认为可以加以利用的空间。在《关于缓解我市羽毛球场馆预定难现状的提案》中,经济界建议部分学校划定部分场馆在特定时段采用结对子的方式对大型企事业单位定向开放。

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同区域场馆紧张程度不一,福田、南山、罗湖、宝安预定难度最高,龙岗、大鹏等区域场馆相对好预定。建议搭建深圳市场地统一运营管理平台,接入所有场馆场地信息,方便人们根据实际情况更加便捷地进行场馆预定。

“这样既能替公开羽毛球馆分流,又能解决外部人员身份混杂问题,减少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同时在经费上也可以获得稳定的支持。目前如果能将学校场地有效利用,将大幅缓解羽毛球场地紧张的局面。”

深圳市政协青年联合会界别委员汪小兰在《关于促进深圳社区足球文化氛围建设的相关建议》提到,可利用社区周边的林地、绿地、文化建设用地、工业园天台、商场公共空间,鼓励社区村委、空间业主,借助第三方体育机构的专业能力,引进可拆卸的小装备足球场地设备,打造居民身边的小型足球场,进而解决群众就近踢球的难题。

借助社区微型足球场的优势,开展足球周次排位竞赛。以辐射社区成人、校园青少年为核心,充分调动不同年龄层的群众参与足球的积极性,设立社区业余球员的赛事评价体系,与职业联赛形成对接,提高注册球员的基数,逐渐推动深圳足球文化氛围的建立。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