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深圳两会如期而至。在几天的时间里,代表委员们齐聚一堂,积极履职,让2000万深圳人的声音从“江湖之远”直抵“庙堂之高”。
两会是深圳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深圳未来发展思路的重要窗口。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人们更加期待从这场“春天的盛会”中读出深圳发展的未来走向。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南方+记者发现了一些深圳两会高频热词,而这些深圳“两会热力词”的背后,蕴含着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深圳“两会热力词”①:韧性
深圳韧劲再次彰显。
数据是最生动的语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了过去一年深圳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1年深圳GDP实现3.07万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这是深圳继上海(2017年)、北京(2018年)之后,成为国内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的城市。
放眼广东省内来看,2021年,深圳GDP在广东省的12.4万亿里占比接近1/4。而从全球城市排名来看,深圳与伦敦、巴黎、芝加哥、费城等同居第二圈层,进入全球前十。
翻开2021年深圳经济数据,尽管面临的外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深圳也再次被全球企业和广大市场主体坚定投下信任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5.7户,科技人才超过200万人,深圳依然是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过万亿,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超2000家,深圳依然是企业成长性、经济增长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深圳经济迈过3万亿,预示着城市能级跃上新的台阶,预示着改革开放释放新能量,预示着市场导向激发的新活力。按照深圳“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今年,深圳将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实现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
深圳“两会热力词”②:精细
作为口岸城市、外贸大市、人口大市,深圳的疫情防控压力十分巨大。
开年以来,深圳遭遇新冠疫情连番侵扰,持续多日正面迎战奥密克戎。
一直以来,深圳都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把疫情应对处置作为全市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科学、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在阻击本土疫情、支援香港抗疫、保障城市平稳有序运行“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全力以赴稳控全市疫情防控大局。
同时,深圳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手精准防,一手稳增长,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针对今年以来疫情带来的影响,深圳及时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政策措施,在房屋租金、社保费、水电气费、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预计可为市场主体减负750亿元。深圳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一切,都体现了深圳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一些代表委员谈及深圳在一季度的抗疫表现时纷纷感叹:是真的不容易,但也是真的了不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圳两会的召开,正是我们经受住了疫情带来“压力测试”的例证。
的确,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疫情防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但深圳始终深刻认识到,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要继续密织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切实维护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份精细,让深圳愈发坚韧,也愈发强大。
深圳“两会热力词”③:创新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创新”一词在报告中被提及69次之多,成为最高频词。
基础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深圳的“短板”,深圳自2019年首次将“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写入报告后,即重点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布局。
3年过去,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已达全球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之首,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5%;166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稳步实施。今年仍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作为先行示范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充实、重点清晰、新词频出,以改革者之姿、先行者之态,给人留下“务实”“拓新”“为民”的深刻印象。
本次两会,代表委员们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便是“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双改”指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均为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改革战略任务。以此为牵引,既是落实中央重大部署的自觉担当,也是城市挺进“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需求。
作为天生的“探路者”,深圳各领域正创建的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有10余个之多,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无一不涉及改革,且必须是全面系统性、集成化的配套改革才可完成。
“双改”示范项目的共同点即国家部委事权的授予下放,对一些“硬骨头”,用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全新改革方式,将为深圳自主改革创新打开空间,也可通过试点推广,破解国家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战略性问题。
此外,深化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也需要“双改”示范来推动,特别是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包括推动前海制度创新成果覆盖扩区后的全部区域,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对接香港发展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强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对接合作……
心怀国之大者,深圳已然出发。
深圳“两会热力词”④:为民
城市发展的魅力,在于其愿景与市民生活的精准对接和内在契合。不同行业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感受到关切,找到个人前行与城市发展的契合点。
深圳的为民情怀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教育。深圳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集团化办学;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78所,建成坪山、光明、龙岗高中园,加快深汕高中园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
——医疗。深圳将推进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市第二儿童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增三甲医院2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全科医生800名。
——住房。深圳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其中,将出台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政策措施;加大土地供应,供应居住用地3.65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1万套(间)、供应分配5.5万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
——养老。深圳将加强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新增长者服务中心10个以上;制定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将首次由市人大代表票决年度民生实事,变民生实事“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目的就是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到市民群众的期盼上,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透过这些办到老百姓心窝子里的民生大事,代表委员们和深圳市民读不仅懂了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坚定了对深圳的信心与动力,更种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