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共青团如何在新的赶考之路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赓续百年薪火,践行强国誓言”,正是深圳共青团组织给出的最新答案!
五四青年节前夕,深圳团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召开,再次强化坚持“一个定位、一条主线、一个愿景、三城战略”的思路。
即坚持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根本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线,努力实现让“深圳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深圳更有为”相得益彰的愿景和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深港青年创业创新之城”“志愿者之城”建设。
青春建功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
今年,深圳共青团将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加快推动共青团深化改革和“三城战略”布局落实落地。以更高站位、更强意识、更大魄力、更大作为、更实举措,团结引领广大青年为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为加快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立当下!我们梳理出10个关键词,解读深圳共青团的“建设地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第一位属性。要始终坚持政治建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建团建一体化发展。
深圳共青团将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团建是党建的一部分”,推动党建团建一体化发展,完善党、团、队相衔接育人链条。
一方面,聚焦人。将探索团干部选拔任用、任期考核和履职评价机制,落实基层团组织考核制度;拓宽基层团干部来源,探索建立社区与高校结对共建机制,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提供在社区驻点实习岗位,挂任社区团干部,增强团的基层力量。
另一方面,聚焦制度。大力推进从严治团,把加强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基础环节,强化基层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持续推动两新组织、行业组织建团;把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好“青年头雁计划”,常态化开展团干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团干选用管育机制;把团员先进性建设作为战略支点,严格落实“推优入团”,控制初中、高中团员比例,通过数量控制实现质量跃升,真正让团员的先进性被社会感知、被青年向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勇担使命、建功立业。
政治建团落到实处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会在各条战线上“弹钢琴”,让“自转”“公转”结合,为党政分忧。
深圳毗邻港澳,立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要引领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在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双统筹”等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深入落实市委“1+10+10”工作部署中,勇担使命、建功立业。
今年疫情期间,深圳全面开展“青春战疫行动”,以“专班+兵团”为作战单元,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成立1411支青年突击队3.8万余人成建制奔赴抗疫一线,在全国率先建立青年突击队战时工作机制,把旗帜插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中建四局土木公司青年突击队投身战疫一线。
聚焦科技创新提升“五力”、打造“五地”,完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X-space 国际青年创客峰等创新创业阵地运行机制,举办高水平青年创业大赛、创客论坛、创新讲堂;以青联委员为核心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和“青年企业家面对面活动”,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
今年,还将在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逐项落实青春建功前海“二十举措”;在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中谱写青春篇章;在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中注入青春活力。
运用新媒体深化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打造“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开放度最高”青年融媒平台。
要思想引领青年必先研究其成长新特点、认知新规律,特别是面对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和网络化生存趋势明显的深圳青年,更应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言青语”,才能更好引领和凝聚青年。
深港澳青少年廉洁诗文朗诵会举行,此为第一篇《千古莲心》
运用新媒体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圳共青团全新塑造融媒体中心,打造“青春深圳”融媒品牌,先后策划“不一样的五四青年节”“深圳青年十二时辰”“青春战疫”“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专题,制作《翩翩少年行》《在灿烂阳光下》《1/38000,感谢你为深圳拼尽全力》等MV作品,开展“深圳青年干部悦读12小时”“深港抗疫云歌会”等大型网络直播活动。
目前,已组建95人的青年评论员队伍,视频号发布作品340个,总播放量破348万,“青春深圳”微信平台粉丝数由160万涨至310万,在全国地市级团组织微信公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位于前列。
今年将推广“青春深圳”文化IP,开展“青评工程”“青年读书月”,拍摄展现各领域青年风采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联动高校新媒体平台和本地优质自媒体成立“青春深圳媒体联盟”,培育一批青年舆论领袖;组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青少年艺术团体,举办青少年沉浸式剧本内容创作大赛、“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等。
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对党委部署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主动靠前、迅速响应、全力担当,勇当先锋力量。
在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被放在十大工作之首。“双改”指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均为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改革战略任务。
过去一年,深圳共青团一方面助力综合改革试点走在前列,逐项落实《深圳共青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若干措施》,推动青联学联改革、“志愿者之城”4.0版、“青年头雁计划”等重大改革事项落地。同时,新增福田、罗湖、龙岗、龙华、坪山、光明6个全国试点改革区县,推出四大类41条具体举措,成为全国基层团组织改革试点数量最多的副省级城市。
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中勇当先锋力量,推出青春建功前海“二十条”行动举措,实施前海青年头雁计划、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院、建设深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基地、建立前海青年事务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等。
今年将加快组建前海团工委、深港青年事务委员会等,筹建深港青年创业创新行动联盟和深港青年社团发展联盟,探索发行“展翅卡”、设立“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发展基金”,并大力推广港澳青年e站通等。
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不断夯实“深港青年创业创新之城”基础、焕新升级“志愿者之城”面貌。
对标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谋划未来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发展方向,深圳团市委将通过推进“三城战略”,开创新局面。
“相约湾区 青聚大鹏”深港澳青年交流活动举行,百余名深港澳青年共同感受同根同源历史。
其中,“青年发展型城市”方面,持续擦亮“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国首创城市名片,推动市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出台《关于先行示范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推出51项具体举措。支持宝安区作为首批试点继续参加第二批国家级青年发展规划实施试点,持续打造大鹏新区、龙岗区横岗街道、南山区高新区社区三级试点。
“深港青年创业创新之城”方面,积极整合服务港澳青年的政策措施,打造“深港青年e站通”平台,上线166条服务港澳青年政策、123个港澳青年可申报项目,有效解决港澳青年“查策难、办事难”问题。同时,线下联动各区共同推出“湾区青合力”品牌,联合市人社局、市人才安居集团开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阵地住房保障专项行动”,高标准完成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
“志愿者之城”方面,制定《关于深化“志愿者之城”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32项创新举措;加快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志愿者条例》立法,全国志愿服务法治化发展先行示范;高标准成立深圳志愿者学院,打造一批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一批多语种、外国籍、港澳台青年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坚持“青年发展优先”战略,努力营造更适合青年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让“城市友好、青年有为”相得益彰。
作为全国最年轻城市,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并已出台《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如何持续提升城市“友好指数”和青年“幸福指数”?深圳共青团正不断探索创新服务青年发展、凝聚青年投身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
首先,形成党委领导下各方协同的青年工作格局,积极申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完善市、区党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其次,以更大魄力加快推进青年发展阵地建设,在整合青年驿站、青春书吧、青年加油站、青年之家、青年歇脚屋等服务阵地功能的同时,筹建深圳大湾区青年发展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青年发展示范园区;加快推进青年发展主题公园建设,嵌入青年舞台、艺术街区、运动场地等,以及高标准实施少年宫更新改造,打造示范性校外教育平台。
再者,思考“青年关注什么,重点解决什么”,立足“党政所急、规划所需、青年所盼”,已统筹推出“百件”青年民生实事,将“我为青年办实事”常态化,以更强举措办好青年急难愁盼要事实事。
这100件事针对“青年来深基础需求、成长发展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健康发展需求”四大方面,覆盖青年学业进步、就业创业、居住生活、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各方面,定位准确,深受青年欢迎。
构建深港青年融合发展新模式,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打造“青春湾区”,使深圳成为青年工作的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深港同宗同源,推进深港合作尤其是引导港澳青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圳“双区”建设,是深圳共青团使命之一。
港澳青年驿站正式揭牌交房,帮助港澳青年集聚深圳、融入深圳。
除了建设“港澳青年e站通”线上政务服务平台,深圳团市委近日已开通深圳首个专门面向港澳青年设置的电话服务热线“3299-6688”,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知识库,快速受理、协调、解答港澳青年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的咨询。
其次,推动全国首个“港澳青年驿站”启用,首批20套住房面向港澳在深创业青年开放租赁申请。同时,试点开展“7+7+7”市场化免费住房服务工程,聚合青年驿站、企业酒店和公益性短租公寓等空置房屋资源,为港澳青年毕业生提供21天公益性、过渡性住宿服务。
再者,开展“湾区创新力”,首次以十个区为主阵地,挖掘最精华的文化交流资源,围绕文体艺术、红色寻根、人才交流等主题陆续推出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论坛、大鹏红色文化之旅、罗湖兰花家年华、龙岗“悦青春·龙团赛”等11场品牌交流项目。接下来,还将选取百年团史中的重要城市及历史旧址策划贯穿百年团史的“龙腾中华火车专列”,举办深港澳台青年音乐会等。
塑造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志愿者、关爱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作为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很早即开始建设“志愿者之城”,“志愿红”已成为独特的城市名片,在疫情防控、基层治理、文明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志愿者礼遇计划正式启动,推出首批志愿者礼遇20项清单。
仅今年一季度,深圳就发布70余次大规模志愿者招募,动员16.5万名志愿者投身防疫志愿服务,参与人次达104万,志愿服务时长逾457万小时,全面参与核酸检测、物资运转、卡口值守、扫楼宣传、信息登记等。深圳市志基会也组织捐赠20万个口罩、450万元的饮料等各类物资价值逾938.29万元,善款81万元。
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关爱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在探索完善“时间银行”“诚信激励”等新模式,邀请白岩松、郎朗为深圳志愿者代言的基础上,深圳团市委凝聚多方资源构建志愿者城市礼遇体系,首批已推出20项“礼遇清单”,立足各类交通枢纽、公共服务场所、民生办事窗口、文体服务场馆为志愿者提供绿色通道、消费优惠等礼遇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志愿者表彰激励力度。
此外,还将举办“寻找最美志愿者”图片展,持续推选“最美战疫志愿者”等,开展“金玫瑰”奖推选。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人才,让青年在党委政府各项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有为,城市才能不断焕发出活力。今年深圳将在各领域予以青年更多舞台,让他们“被看见”。
在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中,建立以青年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援助和信访维稳志愿者队伍,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中,持续选派团干部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将对口帮扶地区优秀团干部、青年人才纳入“青年领头雁培养计划”,大力推动深圳与帮扶地区青少年交流交往。
同时,创新引进培育方式,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院,打造湾区青年骨干培养、国情教育、研学互动、学术交流、创业孵化等功能的特色基地;持续实施“青马工程”“青年头雁计划”,建立起长期跟踪培养机制;依托“青航工程”,探索打造深圳青联香港和海外联络站,吸引港澳和海外青年人才返深发展。
优化产学研对接平台,打造湾区青年人才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促进青年人才研发成果转化。
此外,还要完善表彰激励机制,高标准开展青年典型选树表彰宣传,持续完善“杰出青年”“五四奖章”“最美少年”等荣誉激励体系,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集中表彰;推出“青春之星”“青年风采录”“硬核青年说”等青年文化品牌,挖掘推广一批优秀青年典型事迹。
推进“共建共治”,将基层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打造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群团组织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一环,激活共青团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基层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是重要抓手。
在前者上,将拓宽基层团干部来源,把适合青年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交给青年;将“两新”组织负责人、新兴领域青年代表、青年突击队领队、志愿者骨干纳入所在街道、社区团组织兼职干部队伍,实现青年力量“供”与基层治理“需”的有效对接。
在后者上,则建立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构建社区党委、物业公司、志愿者组织“新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由社区党委牵头推进社区、小区志愿者联合会建设,联合会会长由党员担任并任所在社区、小区党组织的班子成员,畅通优秀志愿者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妇联委员的渠道。
此外,对基层群众所需、志愿服务所能的公共服务,优先通过本区域内志愿服务组织购买服务项目,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居民群众参与、市场资源补充,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