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外公布,其中沙井蚝生产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螳螂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蚝乡,沙井街道近年来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创新非遗活动,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留住历史根脉,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为宝安“三城”建设做出新贡献。
擦亮千年蚝乡文化“名片”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72项。深圳共有4个项目上榜,沙井街道占据其二。
对于沙井两项目“上榜”省级非遗名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一点都不意外,“沙井两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的底气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非遗传承人大胆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沙井蚝文化、粤剧文化、螳螂拳、壆岗足球已经形成千年蚝乡靓丽的文化名片。
王程太指出,沙井螳螂拳是深圳目前唯一一个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统体育类的项目,“文化属性”非常突出。“螳螂拳自传入沙井以来,便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冼氏家族完整的传承体系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构筑起沙井人的沟通桥梁和情感纽带。”
“冬月真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半湿云鬟在白波。”这首脍炙人口的《打蚝歌》一直流传至今,“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清晰可见。“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起源于民俗文化,以沙井蚝为例,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生产程序、生产习俗,以及蚝壳砌墙、拜天后、拜观音等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世代相传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王程太认为,沙井蚝生产习俗高于民俗艺术,内涵更为丰富、更具魅力,该项目成功申遗更是为深圳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融合”焕发非遗新活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沙井街道在多年的非遗工作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它们“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
沙井螳螂拳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拳法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近年来,该项目传承人冼润长一直致力于在社会传承体系及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传播工作,累计组织教学活动千余课时,覆盖人数破万,形成广泛影响力。与此同时,其根据中小学强身健体的教育需求,在传统沙井螳螂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螳螂操,纳入中小学课间操系列,并在2020年“中华武术网络大讲堂”全球武术健身功夫秀网络视频征集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沙井因蚝闻名,连续举办18届的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现已成为深圳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代表性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沙井蚝生产习俗的集中展示平台和载体。通过“非遗+文旅”模式,沙井着力提升蚝产业的附加值,打造深受市民喜爱文化品牌形象。串珠成链的沙井蚝文化博物馆、沙井古墟、步涌江氏大宗祠等经典景点让市民深度感受蚝文化的魅力,开蚝大赛、蚝菜烹饪大赛更是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沙井蚝生产习俗的活力。
“沙井蚝成为市民走进沙井、认识沙井、了解沙井的窗口。”沙井蚝生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沛忠介绍道,在2019年金蚝节期间,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对古墟内800米的微改造及微提升,打造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去年,沙井金蚝节更是打造了“云上”非遗项目,通过线上云游、云购物等方式赋予非遗文化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