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共论“课改”,南山率先发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5月27日,南山区新课程改革论坛在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举行,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价值重塑与路径再造”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论坛上,南山率先发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市委教育工委委员赵立,南山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威出席论坛并致辞。
“南山率先召开新课程改革论坛,充分体现了南山区委区政府和南山教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一贯作风。”赵立指出,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化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使命;二是凸显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三是体现了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
赵立表示,深圳从未停止过课程改革探索的步伐,希望作为深圳教育高地的南山教育继续奋勇争先,抢占新课改的制高点,为深圳基础教育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把好方向,加强党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用好技术,加强数字化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赋能作用;培好师资,强化教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李威强调,作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南山区坚持把教育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直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方面先行示范,勇于拉高标杆、超越自我,努力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新路、当样板。相信本次论坛将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有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学习,能够切实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在“双减”背景下将新课程向纵深推进,为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指出,南山以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为指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四个导向”,开展“五项攻坚任务”。
四个导向:
目标导向、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
五项攻坚任务:
突出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南山新课程谱系;
突出学科实践,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技术创新相结合;
研究并总结全学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继续深化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在南山“712”表现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
加强学段衔接,指导有条件的集团学校或九年一贯学校先行探索“五四”学制,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高位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二级调研员吴海萍,市教科院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主任黄爱华,南山区中小学全体老师以及机关科室负责人、教科院教研人员、责任督学等参加论坛,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摩指导。广西桂林龙胜县、资源县,广东河源连平县、汕头市澄海区等南山对口帮扶地区也组织校园长及教师参加线上论坛。
全国专家共论“课改”
论坛还邀请了全国重要专家全面解读新课程改革方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发友副院长通过视频连线,就教育科研如何支撑新课程改革分享了几点心得:
一是进一步强化研究阐释凝聚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共识;二是进一步强化课程研发,着力打造新课标指导下的符合区域实际、体现校本特色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三是进一步强化教学研究,努力让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四是进一步强化评价研究,努力构建引领和支撑新课程改革的科学评价体系。于发友表示,南山区是新课程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也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院区双方已进行了三轮十多年的合作共建,基础扎实,成果丰硕。未来,中国教科院将进一步助推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让南山教育继续领跑全国。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改了什么?怎么改?改向何方?
针对这些问题,申继亮教授在会上作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政策辅导报告。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靳玉乐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臣教授,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明仁教授等进行了主题讲座和主旨发言。
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杨珺向7位专家颁发聘书
活动现场,全国课程改革专家与南山区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就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如何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真实落地展开学术研讨进行思想碰撞。
南山率先发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当天下午,《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2—2025)》正式发布。
《计划》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域新课程改革创新典范为总体目标。将构建体系,提升能力,推进项目三方面为基本路径。
《计划》将重塑理念和能力系统,构建研究和实验体系,创新教学和评价模式,建立运行和督导机制,建设支持和交流平台作为主要任务。
杨珺表示,南山将促成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真实落地,促使学校育人模式深度变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一批新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打造一批新课程改革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培育一批新课程改革专家型校长和研究型教师,争当区域新课程改革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