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大鹏 | 潮俗皮影戏

2022-07-27 15:24来源:大鹏文旅通编辑:林紫雯
一起来感受潮俗皮影戏的魅力

2013年,潮俗皮影戏被列入深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第六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被大家称为“皮一下”就很快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俗皮影戏。

潮俗皮影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公、婆等七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个部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潮俗皮影戏的剧目十分丰富。既有幽默风趣的小喜剧,也有整本的正剧,还有连堂大戏。1992年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来深圳定居后成立皮影剧社,编演了大量新戏。在音乐唱腔上,保留了潮戏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还直接借用了许多潮剧原有的曲牌。形成了与其他皮影戏不同的流派。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每逢节日或是喜庆活动,村里便会叫来戏班演出皮影戏。那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放学后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只为了在戏台前抢个好位置。听一声锣鼓响,伴着抑扬顿挫的唱腔,看皮影在一双双巧手的摆弄下展现婀娜多姿的身段。人仿佛就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中,在方寸之上和光影之间尽情感受历史变迁和人生百态。

也许一些人会觉得,皮影戏和动画片一样,都是“骗小孩儿”的,但在看过之后往往“真香”定理,不可抑制地喜欢上皮影戏。尤其当这种皮影戏使用的还是本地音乐或唱腔,就更容易吸引人了。而大鹏的潮俗皮影戏,就是这样一个受到本地人欢迎的非遗项目。

“舶来”的潮俗皮影戏

一口道出古今事,双手舞动千万兵。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两千多年的流转演化中,皮影戏的唱腔、音乐、风格、韵律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也催生了皮影戏每到一地,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自成一派的规矩。

南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被迫南迁。除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闽南移民将皮影戏也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秉承传统,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独有韵味的潮俗皮影戏。潮俗皮影戏卓家班第三代传承人卓顺意有一位名叫蔡劲笋的弟子,不仅天分极高,还愿意用功,很快就成为了陆丰县专业皮影剧团的“台柱子”,而后辗转来到深圳发展。正是这样的机缘,让蔡劲笋将潮俗皮影戏带进了深圳大鹏。在他苦心孤诣地传承、发扬、推广下,“舶来”的皮影戏结合大鹏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大鹏潮俗皮影戏。    

融合+创新才是绝绝子

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

皮影戏玩的是光与影,更是破与立。相较于原来陆丰的皮影戏,大鹏的潮俗皮影戏有诸多变化,如以普通话居多,背景音乐引入了大鹏山歌、东山渔歌等深圳本土元素。

大鹏潮俗皮影戏,自然要讲大鹏的本土故事。根据大鹏当地抗日英雄刘黑仔的事迹创作出的《抗日英雄刘黑仔》,展现了爱国英雄在抗战中无惧强暴、自强不息的英勇事迹。皮影戏《九龙风云》则讲述了大鹏振威将军赖恩爵指挥中国水师,在中英九龙海战中击败英军,取得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胜利的故事,表达了对抗战将领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这些创新的皮影戏歌颂着大鹏人的美德,传承着大鹏人的精神,体现着大鹏人的勤劳和勇敢。在大鹏口耳相传的故事中,皮影戏的幕布在大鹏所城里拉开,锣鼓起、唱腔开,皮影人举手投足间,传唱着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舞动着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