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一起去龙华逛逛这些古建筑吧

2022-07-29 09:08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编辑:林紫雯
龙华的这些古建筑,想讲个故事给你听

在龙华辖区内

散落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

每一座古建筑

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故事

马上带你“沉浸式”体验

↓↓↓

图片

砖瓦无言,古建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记忆。

观澜河·观澜古寺

观海听澜凭风起,伫立在观澜河沿岸,思绪穿越回清朝时期的观澜古寺,只见香火鼎盛,庙会集市热闹不已......

图片

观澜古寺西临观澜河,东接观澜古墟,前有观澜红楼,门前坐落一株枝叶繁盛、苍劲挺拔的百年古榕。斗转星移几个春秋,见证着观澜古寺和观澜古墟的兴衰。

清朝时期,一位名震岭南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观望波澜,见河岸青葱、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便修筑观音庙,取名为“观澜”。

图片

1928年大布巷桥

清光绪十四年,观澜当地百姓对古寺捐资重修,并在大门石匾锲刻上“观澜古寺”和“清光绪十四年”的题记,观澜古寺从而正式得名。

客家人称集市为“墟”,逛街赶集唤作“趁墟”。河运兴盛,涛涛河水,促进古墟商贸往来,古寺周边于清朝中期逐渐形成一个业态分明的墟市。

图片

过往繁华已逝,热闹的古墟变为宁静的墟中巷道,成为深圳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清末民初墟市和骑楼街区,人们称之为“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观澜古墟依然保留了百年墟市的人文底蕴,在观澜古墟的龙岗顶,有一座富丽堂皇、保存完好的仿巴洛克式的四层西洋建筑,当地人称之为“红楼”。

图片

观澜古墟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红楼(公益酒家)、客家居民楼和西洋民居楼数百栋,古建筑多为清朝及民国时期岭南客家风格。

深圳观澜古墟作为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成功入选了第2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深圳唯一上榜的游径。

虔贞女校

图片

虔贞女校是浪口村的地标性建筑,是基督教信义宗瑞士巴色差会所建,1891年由香港西营盘迁入浪口,百年岁月在略显斑驳的校门上留下时光的印记,小楼历经130多年风风雨雨,蜚声海外。

虔贞女校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是深圳仅存的基督教早期进入广东地区传教办学的见证。

图片

虔贞女校始建于清朝光绪四年,“虔贞学校”四字笔触端秀温润,二层围栏上的“十”字形镂空设计,既与屋顶上的十字架相呼应,又能起到通风的作用。

图片

上世纪20年代,这所名动一方的学校先后走出了多名黄埔军校学员。据记载,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曾到浪口虔贞女校短暂居住,与在阳台山的革命志士钟水养会合,经蛇口前往檀香山。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虔贞女校的传教士陪伴浪口村民度过宝贵的岁月,每次日军飞机来时,虔贞女校便成为数百名村民的避难所。

图片

2007年,虔贞女校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18日,虔贞女校旧貌换新颜,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展览馆。

该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100多年前客家人的民宿生活场景,与巴色差会传教士的教学工作历程,展现了深圳早年与西方交流的历史图景,唤醒人们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成为龙华区一处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牛咀水·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图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300多名文化和民主人士从内地撤到香港,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和民主活动。后香港沦陷,留困在中国香港的大批中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志4次急电廖承志加紧救人,要求务必将他们安全营救转移到内地大后方。于是,廖承志立即成立营救文化名人领导小组,部署指挥大营救。

图片

胜利大营救中营救出来的部分名人

在营救人员的一路引领护送下,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叶以群、于伶等20多人,登上了事先停泊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码头的三艘疍家艇,飞快横渡海峡,抵达九龙红磡。

被营救的文化人士乔装成返乡难民,蹚过深圳河,走了整整4天4夜,翻身越岭抵达牛咀水旁的白石龙。这次营救无一人被捕,保护了大量中国的“文脉”和精英,为后期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图片

见证了这场历史大营救的教堂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部和办事处。如今,被改造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深圳市内“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纪念馆。

2020年9月1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茅盾先生曾称这次大营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纪念馆全面展现了当年的历史胜利大营救,是我们铭记历史、重温峥嵘岁月的“活”课本。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