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学游泳,8岁接触花游,11岁进省队。”这对出生在深圳南山的姐妹花“泳龄”已近20年。2005年,这两个只有8岁的双胞胎小姑娘,跟着妈妈来到深圳市体工大队找到了花样游泳教练胡良慧,开启了花样游泳生涯,蜕变于磨砺与沉淀中,闪耀在越来越广阔的赛场。
一个人的奥运会,两个人的世锦赛。在这项展示力与美的运动中,她们也成为了彼此的力量。
此前,王柳懿因伤缺席东京奥运会,王芊懿带着姐姐的祝福圆了奥运梦,并和队友一起获得了花样游泳团体自由自选银牌。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压力挺大的,虽然是一个人,姐姐也一直在背后鼓励我支持我。”王芊懿说。“这次两个人参加世锦赛,能够跟姐姐一起努力训练、一起奋斗、一起站上领奖台。虽说训练上更辛苦,但心理上真的很开心。”
本届世锦赛花样游泳双人技术自选项目决赛中,王柳懿、王芊懿演绎的“青蛇”主题作品成功出圈,拿下本届游泳世锦赛的中国首金。“‘青蛇’中我们用脚、用腿去模仿蛇的动作,我们比较灵活,有高质量完成小巧动作的优势。”王芊懿回忆。“拿第一金的当天,非常巧是父亲节。这是我们给父亲的一个特殊的节日礼物。”
赛程紧张,每场比赛拿到冠军之后,她们心态归零,赶紧迎战下一场。“现场有很多华人观众,我们能够听见他们的欢呼,能够看到中国国旗在国际赛场上升起,内心非常激动。”王柳懿觉得又体验到了付出的收获。
在姐妹花的家里,有一面“一式两份”的奖牌墙,旁边的书柜中还有很多没有挂出来的奖牌。奖牌前放着一个双人花样游泳陶瓷摆件。这是两人去佛山比赛时,父母在当地陶瓷厂巧遇的作品,刚好与姐妹俩十分契合。
区分这对姐妹花,最直观的是姐姐王柳懿笑起来有个酒窝。“日常我们比较安静,但有很多话想聊时候,就会跟对方一直聊、一起吐槽,快乐加倍。”王柳懿说,“我们不怎么吵架,兴趣爱好也比较像。”
平时,两人都喜欢弹琴。除家里的钢琴外,训练的地方有一架电子琴。她们会在休息时间弹弹琴,自学喜欢的钢琴曲。“别人看来我们比较内向,其实熟起来就会更加放得开。”生活中的姐妹花在熟人眼里也有着“搞笑女”潜质。
“说出来有点‘拉仇恨’,我俩是需要增肥的。”在集体中,她们属于偏瘦的类型,加上游泳消耗大,需要时不时增加饮食的量。“游泳也是保持身材的实用小妙招。”远在异国他乡比赛,她们都在想念妈妈煲的汤。这次难得回趟家,可以多吃妈妈做的菜、喝妈妈煲的汤,她们成功增重了一点。
在采访最后的“默契度快问快答考核”结束后,姐妹俩凑在一起对答案。她们为一致的回答小声欢呼,也分析唯一错题的“答题思路”。不过,高默契度也可能会打破惊喜。“她俩甚至会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给对方买一模一样的礼物。”妈妈李巧芳笑道。
采访时,姐妹俩穿着出征世锦赛的队服。红色短袖上烫金的“乘风破浪”十分显眼——这是她们的写照,也是她们的态度。
“现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一份可以让中国国旗在赛场上升起的光荣职业。”面对逃不掉的瓶颈期时,王柳懿会给自己做心理暗示。“我会积极地过每一天,不让自己颓废、躺平。”
累的时候,她们总是会互相鼓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一直坚信这句话。”王芊懿说。在外人看来,她们是先天条件优越的“天赋型选手”。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她们的付出与汗水就是对青春最好回答。短暂的休整后,她们就要回到省队展开训练,未来还将迎来明年的世锦赛、杭州亚运会以及后年的巴黎奥运会。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女孩”,她们觉得深圳青年是特别敢闯敢拼的一拨人,就跟这个城市一样非常有朝气和活力。“深圳这几年进步得很快,深圳青年也在不断进步中跟上城市速度。他们不停激励自己,一直向上冲,不躺平。”
去年深圳市“垃圾减量日”到来前夕,放假回家的姐妹俩还共同为南山区垃圾分类“代言”,号召居民一同成为分类达人。“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希望通过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我们想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王柳懿说,“也希望深圳青年们,包括学花样游泳的小朋友,可以在未来走出深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