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大鹏 | 濑粉仔

2022-09-06 09:53来源:大鹏文旅通编辑:林紫雯
两小时,三种料,濑粉仔“成团出道”

2013年,大鹏濑粉仔被列入大鹏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第十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被大家称为 大鹏美食界的“super star”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濑粉仔。

两小时,三种料,濑粉仔“成团出道”

一碗热乎乎的米粉汤,里面白胖胖且两头尖的粉条交叠拥挤在一起,猪肉、花甲和鲜虾在其中若隐若现,切得细碎的青葱点缀其间。用筷子夹起几根粉条,就着汤匙中吹至温热的汤汁,送入口中,感受鲜、香、韧等味道在嘴里的迸发、融合,及毛孔受热微张带来的舒畅。那滋味,就好像接触到心仪已久的“欧巴”“女神”,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


为了成就“老粉”们口中这份鲜香美味,濑粉仔这个“偶像团”需要花费的功夫可不少。单就制作中最重要的“濑”这一环节,就至少2小时。所谓“濑”,指的是通过不停地摇晃、抖动底部有孔的椰壳,使米粉浆自然掉落至沸水锅中,形成粉条的动作。一但开始就不能停下,直至椰壳中的粉浆全部用完。而在此之前,还要“开粉”,也即将生熟米粉相互混合成团,加入80℃左右的温水调成米浆,让它达到一定韧性,才能够使其从椰壳中“濑”出。濑粉煮至刚刚熟后,还要立即捞起,置于流动的冷水中冷却,濑粉仔“练习生”的阶段才告完结,生成软糯的口感。

让濑粉仔成功“出道”的另一重秘诀,在于对选料与配伍的掌握。大米,是制作濑粉仔的关键,因此需要选择本地出产的上等晚造好米--冬米。冬米比夏米水分少,颗粒更饱满。泡好后以石磨细细研磨,做出来的粉质更细腻,米粉口感也更好。如果说,大米是濑粉仔“成团”的“灵魂唱将”,猪肉,就是濑粉仔汤中的“实力舞者”,汤中的浓郁与肉质爽脆的碰撞,全要靠猪肉来渲染完成。因此必须选择既定部位的猪肉,而这也常是一家店濑粉仔是否受欢迎的“秘方”。

车螺,是濑粉仔汤料中的“C位”,要在汤快好的时候“压轴出场”,才能够激发一碗濑粉仔的“气场”,甘甜可口还是油腻腥臭,全看车螺是否新鲜,用量是否合适。出锅前,当然还少不了小葱的点缀。俗话说,“红配绿,赛狗屁;绿配白,出神采。”濑粉仔是米浆做的,颜色是米白色的,猪肉和车螺熬出的汤汁也是浓郁的白色,清一色的白会显得略微单调,就像偶像团体中不能全是实力唱将。小葱既不像红葱那样抢味道,又能够恰到好处地搭配其中,因而成为了濑粉仔“偶像团”中必不可少的“颜值担当”。再加上虾米、干贝、干鱿鱼等“伴舞”,一碗“正宗”的濑粉仔才算最终“出道”。以后来到所城,试试以个中讲究来细品濑粉仔,估计除了打卡拍照,你可以更进一步地get到“偶像”的美。

濑粉仔

美食界的“super star"

* 超多料,味道鲜得不得了

大鹏濑粉仔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大鹏半岛及周边区域,而以大鹏所城为代表。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军士多来自南方诸省,喜食米粉。受军营条件所限,人们因陋就简,创造了一种以手摇动椰壳,让米粉浆从孔中流出的“濑”粉技艺,以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粉为“濑粉仔”。通过长期传承、演变,制作工艺日渐提高而成熟。

到清中晚期,“濑粉仔”已经成为大鹏所城独具特色的著名食品,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军营文化特征。大鹏所城中的赖氏家族在传承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明确的传承谱系。

看完推文小编的“眼泪”

不自觉地从嘴角滑落

快来大鹏和小编一起get

非遗魅力吧!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