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
大鹏新区目前有18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节庆品牌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宣传展示,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利用传统文化讲好“大鹏故事”。大鹏文旅通特推出《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大鹏非遗魅力!本系列推文一共18期,每周推出一期。
2019年,绿丸仔被列入大鹏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第十二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非遗小丸仔里的『 厨王争霸赛 』——绿丸仔。
绿丸仔,当地人又叫绿园仔。每逢过年过节,大鹏所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互相交流;大家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做出各种特色食品来攀比。有人就把大米同绿叶蔬菜混合起来用石碓捣成粉,做成绿色的米粉,颜色嫩绿,十分好看,但是吃起来口感不好,而且容易煮烂;有人又在大米中加上糯米,并且以特殊工艺制成,吃起来口感滑爽,色泽也更鲜亮:后来又有人在汤中加入肉、海鲜等,味道更加鲜美,成为大鹏所城里一种特有的美食。
要说绿丸仔是如何出现的
就要从大鹏人的厨艺battle开始讲起
每逢过年过节,大鹏所城里家家户户
都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互相交流
大家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
做出各种特色食品来
进行“厨王争霸赛”
也有人天生就喜欢竞争,不愿在交流时只做家乡的菜肴,还想着要做创新菜惊艳大家。于是就别出心裁地,把大米同绿叶蔬菜混合起来用石碓捣成粉,做成绿色的米粉,颜色嫩绿,十分好看。不过初次做出来时,吃起来口感并不好,且一煮就烂。一些军士家属借鉴了类似的做法,并尝试着在大米中加上糯米,加入碱水等特制调料,做出来的米粉就不会散掉,吃起来口感还十分滑爽,色泽也更鲜亮。再后来所城人的生活更好了,便有人加入了肉、海鲜等配料的汤来煮这种米粉,没想到米粉烫在汤中吸收了肉汁的鲜味,味道让人一尝不忘,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学习制作,这种米粉就慢慢在所城中流传开了。
由于这种米粉颜色嫩绿鲜亮,又圆圆的很可爱,大家就把它叫成青圆仔或绿丸仔。绿丸仔原料大多出自自家菜园,采摘十分方便,于是每逢年节,家家都做。而这种原本只在所城“厨王争霸”中“抢占C位”的食品,渐渐演变为了所城人日常饮食中的一员,也成为了大鹏所城里一种特有的美食。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绿丸仔上桌时,首先闻到的是它混杂了绿叶蔬菜和草木味的独特香味,紧接着你会看到浓郁的高汤中漂浮着翠绿的菱形小块,鲜虾、肉片和青葱点缀其间,色彩不算缤纷,但搭配得恰到好处,舀一块放入口中,那比汤圆稍硬,又不似肉丸般脆口的独特口感,真的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别看一碗绿丸仔从后厨到餐桌,好像只有十来分钟,实则是个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功夫活”
首先,为了让绿丸仔具备韧性的口感,需要“特调”一种辅料。通常要将砍回的荔枝树枝烧成灰烬,装在瓦盆里与水混合,再用竹筛垫上纱布、芭蕉叶,将混合好的水慢慢过滤两遍,才能得到作为辅料的碱水。
其次,就可以开始制作绿丸仔了。此时要把糯米和大米浸泡到过滤清亮的水里,将菠菜、蒜苗等不容易变色的绿色菜叶洗净,摘去茎。把浸泡好的糯米、大米与洗净的菠菜、蒜苗混合放入石碓捣成粉,再用铁锅加水烧开,将筛出的细粉四分之一放入锅中搅成糊状起锅,与另外四分之三的细粉及碱水和匀,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薄,然后用刀切成小块。
将蔬菜汁与糯米粉搅拌混合的手法与北方“擀面”颇为相似,这个过程也最为重要,虽然看似简单,要想将两样东西“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韧性,却十分不易。
最后,还要用葱姜爆锅,用熬制好的鲜鸡汤做底料,加入备好的虾、猪肉等辅料,再将绿丸仔下锅,煮12~15分钟,一碗美味可口又嫩绿鲜亮的绿丸仔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