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引领湾区——深圳湾公园

2022-09-13 09:08来源:美丽深圳编辑:林紫雯
让深圳拥有了最具现代化国际化魅力的滨海风景线

毗邻港澳,面向南海,临海而生

自古以来,深圳就是一个“多湾”的城市

260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三湾一口”

(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

它们构成了深圳的城市边界和滨海自然形态

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深圳如何向海而兴?

深圳湾的变迁,就是深圳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

实现与绿色发展共生的一个生动案例

深圳湾公园

深圳湾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引人瞩目的一个海湾。2003年,经济特区迅猛发展20年后,深圳大气魄地在深圳湾画上城市扩张的“终止符”。历时8年,深圳恢复深圳湾地区生态环境,建成深圳湾公园,把大海的馈赠留给了千千万万深圳人和共同栖息在此的动植物。

对于深圳湾公园的建设,市民翘首以盼,甚是欢喜。近年来,深圳湾公园年均游客量达到1200万/人次,万鸟翔集、红树婆娑,不仅是深圳公园中的“人气王”,更成为这座滨海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建成后的10余年内,深圳湾公园与之后建成的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串联起了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海上世界等片区,引领深圳走向“湾时代”,让深圳拥有了最具现代化国际化魅力的滨海风景线。

位于珠江口东侧、深圳市西海岸的深圳湾是市区内唯一的海洋线,是深圳和香港共有的内海湾。

这片海域与城区相距如此近,但在2011年之前,人们很难在这里看海、亲海。2006年,原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下属单位深圳市绿化管理处成立了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筹建办公室(以下简称“筹建办”),梁治宇是该筹建办的三名工作人员之一。他对深圳湾公园建成之前的深圳湾海域印象深刻。

“深圳湾的海岸线因城市开发建设被切割,有一段是渔港,有些岸边建设了楼盘,市民们看不了海、亲不了海、到不了海。”梁治宇回忆,深圳湾公园所在的海岸线也是边防巡逻线,武警边防部门在这一带的巡逻非常严密,有的还是封闭管理。

很多市民为了看海不得不穿过滨海大道,甚至有些翻过机动车道,穿过滨海大道的绿化隔离带,靠着铁栏杆看海。有些还趁着巡逻的武警边防人员走过去之后,翻过两三米的栏杆去看海。经常有这样的场面,这边一拨人刚被武警劝导上岸,然后又一拨人下来。市民为了看海使出浑身解数,深圳人亲海意愿之强烈由此可见一斑。

深圳湾海滨休闲带的规划建设解决了深圳市民的“亲海之困”。梁治宇介绍,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深圳湾滨海地区建设“东起滨海红树林生态公园,西至蛇口海上世界的滨海生态景观带”的构思,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正式启动规划筹建深圳湾滨海休闲带。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项目规划设计开展国际招标,向全世界一流水准的规划设计师发出邀请。2005年6月,经过评选和公众咨询,确定了美国一家景观设计公司联合中规院深圳分院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主题是“连接”,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建设的目标之一是

构建一个概念明晰的公共滨海地带──连接人与自然,连接人与人。

2008年7月28日,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开工,在建设过程中,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分段进行建设,先建设东段,东段更名为深圳湾公园。

2011年8月5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前夕,深圳湾公园开园迎客。2013年6月,公园全部竣工。

深圳湾公园东起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西至深圳湾口岸南海堤,面积128.74公顷,海岸线长约13千米。在筹建过程中,公园筹建办公室与武警边防部门多次探讨、协商,武警边防部门改变了传统的网围式巡逻模式,采用新的开放式巡逻模式,将边防线向市民开放。

现在,边防线上,漫步看海的游客与巡逻的武警交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据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统计,深圳湾公园一天的日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是常态,人流高峰时期,有时能达到20万人次。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滨海空间景观设计项目,还是深圳湾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更是“和谐深圳”在兼顾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另一建设需求主体是迁徙的鸟类和深圳湾蔓延的红树林湿地,鸟类和红树林作为深圳湾生态要素必须被关注。因此,其建设的目标之二是构筑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

公园设计组成员,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王涛说,深圳湾海域不同于东部海边的沙滩,是以滩涂为主,随着深圳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深圳湾沿岸较低区域被填,各种城市建设活动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自然海湾特征,原本曲折多变的自然岸线变成了平直僵硬的人工岸线,使得该地区的空间趣味性和自然属性不断丧失。

如何恢复深圳湾地区的自然生态,这对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工程来说是一个挑战。

面对这个挑战,深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以确保深圳湾的生态属性不被破坏且得以持续完善为设计前提。

为此,深圳湾公园的总体设计方案经历了多次重大修改,在国际招标中选择了以独特的红树林生态景观恢复为特征的方案,在后续的方案修改和完善进程中,始终如一地把保持深圳湾的生态属性作为滨海地区景观设计的前提。

为了方案顺利推进,公园筹建办公室在南京水利学院进行1:500的等比例水动力学模型测验,开展深圳湾水动力学及红树林生态环境研究,以此确定深圳湾公园的填海面积和岸线基本形态,确保整个深圳湾水动力的交换能力能够自净,且不会出现过度积淤的情况。

“最初设计的填海面积达到了180多公顷,但在探讨中,计划填海面积不断缩小,展现出一种非常克制的设计理念,这是设计团队达成的共识,最后深圳湾公园的填海面积从180多公顷缩减到49.74公顷。”公园筹建工作给梁治宇留下难忘的记忆,他讲述道:“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设计方案是要人工建很多岛、种很多红树,在不断跟专家的研讨和探究后发现,重点不是种红树,而是要营造自然适生的滩涂,让红树的种子漂过来自然生长。”

在红树的种植上,这种克制理念再次展现,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干扰。在公园里,游客看不见高大的建筑、密集的设施,都展现了设计的包容感、自然力和对欲望的克制。

深圳湾公园沿岸创造性地规划了一系列半岛形绿地,

由填海取直改为扩海变曲,既最大限度地减少填海面积,又最大可能地延长海岸线,丰富了陆地与海、人与自然的连接与交融。

选择合理的红树种植方式改善了深圳湾鸟类生存环境,真正将深圳湾营造成邻近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涵养典型,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遥相呼应。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建设的目标之三是增添一个特征鲜活的活力区域——引入缤纷的文化活动,释放深圳活力与魅力。

王涛介绍,他们曾调研了深圳湾的地理、历史,结合自然、城市、地区三个方面重新审视深圳湾地区城市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着力还原湾区本色,传承岭南文化。例如,具有岭南海洋乡土特色的蚝壳筑成的隔墙,结合了多个现代感的钢架,形成序列感强的滨海公园特色景观。

深圳湾公园沿着海岸线分布,是一个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结合功能片区发展规划的公园。全园建设有弯月山谷、海韵公园、潮汐公园、婚庆广场等13个不同主题的园区,桥梁6座、亲水步道9.2千米、园道16.8千米、自行车道9千米。各主题园区之间通过完善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游憩设施系统串联起来。

深圳湾公园借鉴国外公园建设的潮流做法打造出坡地,让这里变成天然观演席。每到11、12月份,在一年一度的深圳公园文化季中,人们在公园日出剧场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吹着海风沉醉于草地音乐会。

作为深圳公园文化季的重头戏,深圳湾音乐会已举办多届,这种在户外草地上、大海边举行的音乐会让深圳市民心驰神往,彰显出年轻活力的城市气息。

2019年,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全面建成开放,与深圳湾公园无缝联接,市民和游客可以从红树林滨海生态公园一直通行至蛇口海上世界。

这条滨海生态景观带如同一条“城市飘带”蜿蜒在深圳湾畔。沿着这条“飘带”,欢乐海岸、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相继拔地而起,让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呈现山、海、城相融的滨海风光。

深圳湾的景观建设没有止步于此

随着地处滨海大道边的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全面建成

滨海大道下沉改造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中央绿轴

将与深圳湾公园联为一体,直通海边

成为深圳重要的“海上城市客厅”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