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31年
如今作为坪山城市书房之一
白墙黑瓦,飞檐雕柱
这座历经91年沧桑的“学堂”
见证历史,经历蜕变
也承载着田心社区几代人的梦想
将过去与当下有机结合
这就是,南中学堂。
“找寻时光缝隙中流传的历史”
南中学堂整体建筑风格西化,具有鲜明的南洋建筑特色和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白墙黑瓦,飞檐雕柱。门前绿树成荫,芦苇随风摇曳,自然气息十足。
从空中俯瞰,古朴的建筑掩映在树丛中,宛如繁华都市中的宁静小岛,与现代的柏油马路巧妙融合。在嘈杂的闹市中,它安静得仿佛仍然停留在那个年代。
缓缓驶过的地铁列车,经环岛绕行而过的泥头车……
这些都和静静伫立的南中学堂格格不入。它就像穿越了时空,安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据田心的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当地的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各有一所小学,分别称为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当时两村不和睦,当地的富豪许让成见状,萌生了建一所新学校团结两村人的想法。
1931年,在全族人的齐心协力下,新学校建成了,从之前两村的学校名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南中学校”,后来人们习惯称为“南中学堂”。两个村子的孩子都可以来此上学,男女皆有,嫁到田心的女子也可以进学堂念书,这在当时十分罕见。
南中学堂建成之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但当地人的教育热情不减,学堂里的读书声从未间断。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性,学堂还与就读学生签订协议: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前,都要回乡义务执教一年。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1953年。
凤凰树下,古色古香的教学楼、温馨的教室、简陋的乒乓球台、东南门的水井,承载着田心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田心人。
这所学校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教授国文、算术、地理、体育等科目,打破旧式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希望学生全方位发展。南中学堂不仅在建筑外表上,将南洋建筑风格和传统客家元素结合,同时也将两村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变成一个宝贵的有机体。
改革开放后,南中学堂闲置了下来,且由于建筑老旧风化、市政修路需求,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经过当地居民的努力,南中学堂得以保留,并经过修缮,改造成了如今的坪山城市书房。
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注入,让这座90多年的老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书声琅琅,琴声悠悠,开始续写新的篇章。
走进书房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客家风格内厅,墙上挂有南中学堂的老照片和介绍,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古建筑的历史。
大门的左手边,是阅读区和文化交流区。木质长桌椅、柔软的沙发,暖黄的灯光和满墙的书籍,塑造出凉爽而轻松的阅读氛围。
穿过门洞,大门的右手则是咖啡休闲区。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手执一卷书籍,任凭思绪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或约上三五好友相聚于此,促膝长谈,思想碰撞。
咖啡休闲区的楼梯,通向二楼的展览区。自今年起,“南中绘事”系列艺术家绘画展在此展出。展览分为12场艺术家个展,每场展览时间持续一个月,画家来自深圳市工笔画学会、深圳市青年美协、坪山区美协,展出国画、工笔画、油画、当代水墨画等多类型作品。
走过展厅,则别有一方天地:两处书房被装饰得古色古香,置身其中,恍若穿越时光。
午后阳光正好,竹影在彩绘玻璃窗上投下摇曳的斑驳光影,给原本沉静古旧的学堂增添了一丝鲜活之气。
自开放以来,坪山城市书房 · 南中学堂举办了众多的主题特色文化活动,邀请了原深圳图书馆馆长吴晞、自然学者南兆旭等名人学者到此做专题讲座,举办了“老学堂、新课桌”等系列阅读分享活动。
深圳从不缺少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古建筑,通过修缮和改造使其“活化”,南中学堂的“蝶变”可称为一个优秀的范例。冥冥之中,它巩固了深圳的文化脉络,并将其传承下去,为更多人所知。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通过南中学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古朴的南中学堂华丽转身,在持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温馨、高品质的公共文化阅读场所。凤凰树下有凤来仪,气象万千。
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
放慢匆匆步履
一壶香茗,一卷诗书
南中学堂具有一种
让人安静下来的魅力
它静静坐落在绿树红花中
等你亲身去感受
坪山城市书房·南中学堂
【营业时间】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逢周一闭馆,无需预约
【书店地址】
坪山城市书房·南中学堂
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
兰田路与环境园路交汇处
【交通方式】
①公交:兰田路东公交车站下车,导航搜索“南中学堂”,步行大约8分钟;
②自驾前往:周边无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温馨提示】
疫情期间,请大家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按规定出示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