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会:做中国工会改革发展探路人

2022-10-14 09:37作者:张玮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如何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如何建设?

自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使命以来,深圳市总工会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及时提出“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争做中国工会尖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的奋斗目标。

2021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批复支持深圳市总工会开展工会联合会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这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全总首次对地方工会改革作出批复。

2021年7月,深圳市总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率先发布《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改革方案》,随后《深圳市工会联合会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等改革方案陆续出台。2021年10月,推动深圳市委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20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深圳市推进工会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各方协同推动工会改革的大格局,在“三新”领域、基层治理、产业工人思想政治与技能提升、互联网条件下工会组织等方面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从‘改革试验田’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承载着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深圳工会要主动做好中国工会改革发展探路人,在各方面率先探索、形成示范,努力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工会标准,为中国工会理论创新贡献深圳经验、深圳方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彭海斌说。


深圳工会创新工会联合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日前,全总就深圳工会综合改革开展专题调研,充分肯定深圳改革取得的成绩,并向全国工会系统推广深圳工会改革经验。2022年第40-41期《瞭望》杂志刊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等专题报道,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华社媒体渠道同步全文推介深圳工会改革典型经验。

“六个先行”

2025年建成工会改革创新标杆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互联网企业密集,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民营和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90%,劳动关系也最先发生深刻变化,给工会工作带来新挑战。

比如,传统劳动生产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往往是固定的,但互联网催生了可随时提供数据、信息、服务等元素的大平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可能是零散的、非连续的,承担工作的劳动者也开始非固定。同时,企业灵活用工需求扩大,劳务派遣用工、外包用工等短期用工盛行,尤其是电子商务、创客等新就业形态用工快速发展,对劳动关系治理带来新挑战。

其次,信息传播日渐扁平化、点对点,传统的金字塔形工会组织架构和线下工会工作思路,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与技能提升需求。

再者,深圳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支撑。但一方面目前深圳现有非公经济就业人员达1000万人,技能人才占比约1/3;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就业的高学历高技能职工增多,职工队伍结构多元化、分层化特征趋势明显。

此外,作为拥有500万工会会员的庞大组织,深圳工会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具有组织网络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的天然优势,必然要在推进特区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承担重任。

这些都要求深圳工会必须探索出一整套思想政治引领更加凸显、职工力量更加聚合、职工找到工会组织更加容易、职工学习更加便捷、精准普惠服务更加贴心、诉求表达和困难救助更加及时的新路径。

经过反复论证,尤其是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工会改革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并紧密结合深圳工会改革发展的特殊实践,深圳市总工会正式出台《深圳市总工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先行示范工会工作规划》,强调先行示范工会应具备先进性、示范性、开放性、可复制性等基本特质,提出深圳工会要在“团结引领职工、基层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职工维权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智慧工会建设”六个方面率先探索、先行示范。

到2025年,深圳工会将力争建设成基层组织更加稳固、维权服务更加高效、职工群众更加满意、示范引领效应更加显著、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突出的先行示范工会,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会改革创新的标杆。

“六大体系”

体系化建立协同改革体制机制

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工会并非易事,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有很多问题仅靠工会系统还难以有效解决,必须形成各方参与建设的强大合力。

“要避免单兵突破式改革容易产生的‘碎片化’问题,尤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围绕成体系的能力建设,系统性提升各级工会的服务能力,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由‘点’成‘线’、推‘线’及‘面’,推进工会体系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品牌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彭海斌说。

基于此,深圳工会打造“六大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一种横向可拓展、纵向能深入的机制,为建设先行示范工会提供全面系统支撑。

一是巩固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参与工作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党建带工建”纳入党建总体部署,加强工会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建立多层次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党员劳模”双领航模式,争取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支持,让工会有更多资源、手段和办法开展工作。

二是完善职工宣传教育和建功立业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重中之重,建设深圳工会媒体融合中心,打造以“强工计划”为统领的“强工铸魂”“深工家园”“圆梦赋能”“暖工优服”“深工融媒”等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劳动竞赛体系、先模荣誉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形成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良性闭环生态系统。

三是创新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体系。推进工会联合会综合改革,以组织形态分类为基础、以劳资纠纷风险等级划分为核心、以工作责任分层管理为依托,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高风险单位的组织覆盖和资源投入,创新人财物分类分级分层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工会联合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建会入会信息化建设,组建一支优秀的工会积极分子队伍,让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四是强化职工权益维护工作体系。创新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集体协商建制,打造职工协商治理共同体;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工会法援服务,建设职工信访制度和劳资纠纷调解联动体系,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五是建设“互联网+”职工服务工作体系。大力建设以“1+11+N”为目标的实体化职工服务阵地网络体系,打造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工会“五心”服务品牌,使工会会员可以就近就便得到帮助和服务,同时引入党政及社会组织资源,强化服务功能和能力。

六是构建工会事业支撑保障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工会优才”计划;推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其职业发展模式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和审查力度,不断强化工会自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

数读

●截至2022年9月底,深圳工会会员信息采集基本实现全覆盖(512.9万人),会员实名认证突破200万。“深工惠”小程序访问总人次超7800万,累计参与人数近千万,获评“2021年全国总工会最具影响力平台”。

●到2025年,深圳工会计划投入5亿元专项用于全市941家工联会建设;建成工会法律服务站(点)200个;实现百人以上企业、重点企业预警信息员全覆盖。

●“圆梦计划”品牌累计资助2万多名职工圆大学梦,为20多万职工提供公益性技能和岗位培训,送教上门7000多场次,惠及160万职工。

●2022产生各级“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工人先锋号数量约达464名(个),2021年启动“深圳工匠”培育计划,计划每年选育300—500名“深圳工匠”,到2025年力争打造一支5000人先模队伍,建立2000个先模集体;积极创建全国、省、市、区/产业、基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截至2021年共创建了1188个创新工作室,其中仅2021年就创建998个,力度空前。

●截至2022年6月底,深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人数超过10.2万,是2021年6月底的3倍;截至2022年9月底,“E路守护”综合保障服务项目累计受理案件372件,涉及赔款金额共计760.31万元。其中通过审核案件263件,已赔付金额439万元;109件案件审核中,涉及赔款金额321.31万元。

●建成各类职工服务阵地3420个,“暖蜂驿站”131个,各类工会大食堂及餐饮点设立“暖蜂”窗口91个。

●以深圳各行各业代表人物为原型,摄制电影《工夫》,全网曝光量超2000万次,推出《能工巧匠》系列专题片、《深圳工会强工十谈》访谈节目,塑造深圳职工人物IP。

改革聚焦

“六大改革”破解工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

为破解当前工会改革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全力打通先行示范工会发展“微循环”,深圳工会围绕“六个先行示范”目标和“六大工作体系”,同步推进“六大综合改革”。

关键词1:工联会

近千家工联会实现分类分级分层管理

改革之首是紧抓工联会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破解当前深圳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痛点堵点问题。目前,深圳有各类工联会941家,覆盖职工560万人,覆盖会员433万人,虽承担了大量基层工会的组织职能与社区服务工作,却处于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专门办公场地的“三无”尴尬境地。

针对这一现状,深圳工会将全市工联会按社区、园区、行业、集团等10种类型,参考劳动关系风险状况、企业数量、职工情况等因素分类分级分层管理,并建立资源精准投放机制。计划到2025年投入5亿元,专项用于工联会建设,提升其造血功能。

关键词2:产业工人

为产业工人干事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改革之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新时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与技能提升新体系。一方面在产改过程中,在做好维权服务筑牢职工“生存权”的同时,积极争取和维护职工“发展权”,打造职工技能培养、技能提升、技能考核、技能展示、技能传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比如,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了罗湖区、顺丰、特区建工等15个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学点,推动建设机器人、无人机等50个高端实训室;升级市职工教育教学服务平台、暖工学堂,年受教育职工100万人次以上;“圆梦计划”累计资助2万多名职工圆大学梦,为20多万名职工提供公益性技能和岗位培训,提供7000多场次送教上门讲座,160万职工受惠。

将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由“三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全面铺开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五小”创新成果竞赛、各区各产业劳动技能竞赛等,覆盖产业工人超百万人次;启动“深圳工匠”培育计划,每年选育300—500名“深圳工匠”,作为市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储备人才;截至2021年,创建全国、省、市、区/产业、基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88个,其中仅2021年就创建998个,力度空前。

另一方面,探索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新路径,创建深圳工会媒体融合中心,以各行各业代表性人物为原型,摄制电影《工夫》,全网点击量已超过2000万次;创新举办“深圳职工音乐节”“深圳职工文化节”和“深圳职工体育节”,打造职工文化新名片。

关键词3:社会治理

构建劳动风险防范化解体系

改革之三是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上,全面增强各级工会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应对劳资矛盾的能力,构建劳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体系。

比如,首创“深圳职工诉求响应系统”,整合深圳工会各应用端、12351工会热线、职工服务窗口等线上线下职工诉求反馈渠道,建设“综合诉求分拨处置平台”和“诉求响应指挥中心”,实现职工诉求“一站式”受理响应,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搭建劳资沟通协商平台,推动在职工百人以上非公企业、获得荣誉称号的企业、近年来发生劳资纠纷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迁”等时间节点可能影响职工权益的四类企业中建立劳资沟通协商机制,预计年内可实现上述企业集体协商建制率超70%。

以工会法律援助、顾问和集体协商为核心,以源头参与、劳动争议调处、劳动法律监督、法治宣传教育等N项内容为抓手,打造“3+N”工会法律服务体系,组建千人工会法律服务团,扩大对劳动风险隐患较集中的社区、园区、企业的辐射覆盖面,到2025年将建成工会法律服务站(点)200个。

关键词4:智慧工会

探索“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机制

改革之四是改革传统工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工会组织管理新机制。当前,工会工作面临干部编制紧缺而同期服务职工爆发式增长的突出矛盾,且职工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在线化,亟须推动工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智慧工会建设,再造一个网上工会,实现有职工的地方就有工会,职工有需求能及时服务响应,让广大职工和劳动者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深圳工会、参加工会的活动、享受工会的服务。

此后,深圳工会加快智慧组建、智慧宣传、智慧维权、智慧支撑等九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工会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工会服务的“O2O”“S2L”模式;打造“两库一清单”,建立服务项目资源库,随时供职工会员“点餐”。其中,“深工惠”小程序上线以来,访问总人次超7800万,累计参与人数近940万,深圳智慧工会获评“2021年全国总工会最具影响力平台”。

此外,加大相对弱势职工群体服务力度,2022年实现困难职工动态清零;打造“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体系,为职工提供分类保障服务,累计最高保障额度可达382万元;建设“1+11+N”职工服务阵地,现已建成各类职工服务阵地3420个。

关键词5: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新入会人数一年增长4倍

改革之五是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改革,探索“三新”领域工会工作新路径。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扩大组织覆盖面。截至2022年9月底,深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人数超过14.3万,是2021年6月底的4倍。其中,货运企业建会率超90%;9家主要快递公司,已有8家单独建会;29家网约车平台企业,已有25家单独建会或通过工联会覆盖建会。

针对此类人群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推动全市16.08万人新业态从业人员等8类人员参加工伤保险,45.41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研发推出“E路守护”综合保障服务项目,将3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职工纳入保障范围,提供包含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第三者责任、猝死等总额高达149万元的综合保障,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意外致困等问题。截至2022年9月底,项目累计受理案件372件,涉及赔款金额共计760.31万元。其中通过审核案件263件,已赔付金额439万元;109件案件审核中,涉及赔款金额321.31万元。

关键词6:职业化工会干部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薪酬增长机制

改革之六是开展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改革,破解当前基层职业化工会干部发展突出问题。先行示范工会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一大批熟悉群众工作方法、熟练掌握工会业务、热爱工会事业的职业化工会干部。目前全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员额共1158名,在岗883人。

针对基层专职干部不足、发展通道不畅、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深圳工会打造以职级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各方面出实招硬招,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有奔头”。

比如,创新职级管理和晋升评定制度,实行由高至低一级到五级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分级管理方式,制定了分级管理原则、职级数量和晋升条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原则上要求各区按1:1配套,推动岗位级别和工资级别挂钩的薪酬待遇增长机制。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