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卖言情小说给中小学生合适吗?深圳名师这样说……

2022-11-11 13:56作者:蒋清君 李媛来源:奥一新闻编辑:王河峰
你怎么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然而,有家长却因为孩子“沉迷”阅读而苦恼,因为其发现,孩子读的是言情小说。

近日,有家长向奥一新闻报料,称学校附近有一些文具店在卖言情小说。“孩子们瞒着家长购买言情小说,有时躲在房间看,有时在课堂上看,不仅影响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该家长称,孩子上小学六年级,自己以为孩子在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学习呢,哪知是在看言情小说。

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奥一新闻记者走访了深圳市部分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了解学生购书情况。

多家文具店售卖言情、玄幻小说

购书者以初中生为主

在可园学校校门正对面,记者发现有两家文具店在售卖教辅资料、小说、漫画读物。其中一家文具店挂着得力文具的招牌,主要售卖《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玄幻小说、漫画,以及《火吻》《偷偷藏不住》《解药》等言情、耽美小说。


另一家店以前是书店,后来因为书不好卖,改卖文具,只保留了约1/4的店面继续卖书。其售卖的言情小说《一万次心动》系列,原名为《夫人,你马甲又掉了》,作者号称“新锐言情作家”“擅长撰写女性异能言情类题材”,有豆瓣网友称这是为小学生写的言情小说,曾因为某榜单排名问题,引发大量小学生到评论区骂战。


记者看到,《一万次心动5》售价并不便宜,定价46.8元,在网上也要卖30多元。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卖书太难了,小学生都用平板电脑和手机看网络小说,很少有学生买纸质书看,所以我只在角落里摆了少量畅销书。”

同样,在龙华区实验学校门口也有多家文具店,其中一家有《我想住在你心上》《怦然心动》等言情小说售卖,以及《斗破苍穹》《阿衰》等漫画。店主告诉记者:“主要是初中生看,不过没有多少人买,小学生都不看这个。”


在深圳市海滨实验小学周边区域,记者发现这边的文具店主要卖教辅类书籍,部分报刊亭内有出售《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知音漫客》等漫画书。

报刊亭老板介绍,此刊物有许多学生购买,主要是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记者注意到该刊物内刊有《这届和亲的公主不行》《斗破苍穹》等漫画,也有一些益智科普类文章,例如《我的动物朋友》。

记者搜索发现,《这届和亲的公主不行》标签为“古风”“高甜”“少年漫画”,其首页介绍显示其为言情漫画。

记者采访了一位初中生,他表示,自己买书都是在书店和网上买,不会在文具店买实体书。他知道有同学在文具店买言情小说和杂志,自己也会去借来看看,但不会沉迷于此。记者此前也有听到一些小学生在聊天中讨论“唐三的武魂和超神器有多厉害”。


据记者了解,以上这些文具店卖的小说、漫画都大同小异,玄幻类主要就是《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系列,言情类主要是曾在晋江文学连载的畅销书。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斗罗大陆》已经成为“入门读物”,很多小学生就算没读过也听过相关故事;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则会接触到一些言情小说。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到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用平板电脑看小说、漫画。一些网络小说连载页面还有低俗漫画和劣质小游戏的广告,这些对孩子的危害更大。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陈继英:

家长应多陪孩子读经典

提升孩子的审美阅读情趣

家长发现孩子阅读言情小说该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针对家长关于孩子阅读言情小说的担忧,奥一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正教授)、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陈继英。

陈继英认为,“家长不必视言情小说为洪水猛兽,禁止孩子看言情小说也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陪伴孩子读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多与孩子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孩子健康、高品位的审美阅读情趣,构建书香家庭。”

陈继英解释道,正版的言情小说不等于低俗小说,家长需要区别对待。孩子成长到某一阶段,对“言情”一类作品有一种好奇和探索兴趣,我们应该理解,引导他们读优质、经典作品。例如《红楼梦》也有言情,但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是人类的文学经典。阅读这类作品,对提升孩子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多年引导学生阅读的经验来看,一味禁止学生看看言情小说,效果并不好。尤其现阶段电子阅读已经很发达,学生经常会用到电脑、手机,禁止学生看言情小说也不现实。

“当然,言情小说中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对孩子成长有害的作品。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当前是深圳读书月,我认为社区、学校和家庭应该多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请专家学者进社区、校园办讲座、读书会,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征文活动,开展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活动等,构建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让深圳读书月的精神内化到每一个基层文化的基因里,这不仅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阅读情趣有积极意义,良好的阅读氛围更会影响一代代青少年,让深圳因全民阅读而更加文明,让深圳人更有品味。”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李媛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