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云杉创始人潘元承:打造L4级无人驾驶系统,以前沿科技助力绿色发展

2022-11-18 19:45作者:蒋清君来源:奥一新闻编辑:王河峰
为国内无人驾驶和智慧港口建设贡献力量

11月16日下午,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创新引领未来”主题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福建中科云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潘元承博士受邀发表演讲,并在会后接受奥一新闻专访。


据潘元承博士介绍,中科云杉的L4级别无人驾驶系统已在深圳蛇口的妈湾港商业运营,其无人驾驶技术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金奖、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其核心传感器产品4D数字成像毫米波雷达已经达到量产水平,目前正与国内多家车企开展测试。

为深圳妈湾智慧港打造无人驾驶系统

现场人员减少80%,碳排放量减少90%

“在楼下的展厅,大家能看到一些无人驾驶车辆,其传感器以激光雷达为主,毫米波雷达为辅。我们的无人驾驶系统不一样,用的是4D数字成像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能适应全天时的无人驾驶需求。”潘元承博士说,该公司的传感器特别适合港口场景的无人驾驶,因为港口受恶劣天气影响大,例如深圳的台风暴雨,北方港口的雾和雪,恶劣气候对激光雷达和光学传感器影响非常大,而毫米波雷达具备非常强的穿透能力。港口有24小时×7天的全天时运营需求,也有封闭路段的自动驾驶环境,正好符合公司的技术应用场景,所以公司的无人驾驶系统在深圳前海湾的妈湾智慧港率先落地。


据了解,2020年9月,该公司的无人驾驶车“云杉号”入驻妈湾智慧港。经过四个月测试,在后续公开投标中以所有技术分数第一的排名顺利中标了招商局妈湾港的自动驾驶项目。“要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并实现盈利,其实非常不容易。我们在一开始就选择了破釜沉舟,直接把驾驶舱去掉,节约了驾驶员和随车安全员的成本。”潘元承博士说,“无人驾驶最大商业价值就是把司机去掉,如果我把一个司机换成一个安全员,这个肯定是赔钱的。我们通过5G技术开发了一套系统,在我们的后台,通过5G+智能驾舱1个安全员能同时检测和控制6辆车,通过智能指挥台,1个安全员平均可监测操控12辆车。”


据介绍,经过一年的调试,该车队已于去年实现商业化运营,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持续盈利的无人驾驶车队。目前,该无人驾驶系统已在5个港口运营,相关技术应用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金奖,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官方资料显示,通过妈湾智慧港建设,码头综合建设成本降低37%,码头岸边混行作业效率提升3%,堆场作业效率提升45.4%,现场人员减少80%,安全隐患减少50%,碳排放量减少90%,为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的世界一流港口提供了最佳实践路径。

预计3年后

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万颗

作为“云杉号”的核心传感器,4D数字成像毫米波雷达与市面上的激光雷达有什么区别呢?

潘元承博士告诉记者,毫米波雷达相比市面上的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耐用性、安全性和更便宜的价格,并且是从L2辅助驾驶到L4无人驾驶系统里唯一不可缺少的传感器。


在耐用性方面,公司的毫米波雷达能够在-40℃到85℃的环境温度下正常运行。在气候比较恶劣的环境和长期震动的环境中,能够稳定运行10年以上,目前的激光雷达技术是经受不起这种“虐待”的。在安全性方面,公司的毫米波雷达具备很强的穿透能力,遭遇台风暴雨、大雾、大雪等恶劣天气,传感器也能正常工作,还具备很强的抗灰尘干扰和抗信号干扰能力。而激光雷达遭遇恶劣天气,其性能会大打折扣。在价格方面,公司的毫米波雷达也比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便宜很多,并能够收集足够的目标信息实现大多数辅助驾驶功能。

据介绍,该公司的调相毫米波雷达具备比现有的调频毫米波雷达大概高一千倍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和一万倍的目标明暗分辨能力,在2020年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2021年制造了几万颗,大部分实现了出口。潘元承博士预测,2025年我国乘用车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万颗左右。


作为一家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科技型创新企业,目前中科云杉已经与徐工、比亚迪、金龙、威驰腾、招商国科等知名企业形成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潘元承博士说,未来中科云杉将致力于为终端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抗干扰的4D调相数字成像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系列产品,为国内无人驾驶和智慧港口建设贡献力量,以前沿科技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