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烛照,温润城市品格

2022-12-20 14:05作者:郭悦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民间力量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共同标记出城市文明典范的最新注脚

年关将近,和深圳年味儿一起来的,还有文化消费热。12月8日,《关于促进文体旅游消费支持行业恢复发展的五条措施》一经发布,民间活力涌动,文体旅游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12月12日-18日,深圳电影票房突破3000万元,与前一周的500多万元形成鲜明对比。近一周,创意十二月的号角已经吹响,锦绣中华自贡灯会热闹非凡,人们来到深圳光影艺术季共觅流光……

什么让深圳居民如此果断走出家门?是他们内心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为什么深圳市民能够以“加速度”拥抱文化生活?因为响应迅速的文化机制,基础完备的文化设施,和灵活多彩的文化菜单。

透过文化消费复苏,我们看到了深圳市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力”,这种内在精神追求正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看到了深圳公共文化的“硬核力”,是居民实现文化权力的强大后盾;更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民间力量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共同标记出城市文明典范的最新注脚。

12月16日下午,一场集展览、诗会于一体的读书分享会在水围1368文化街区开展,深圳的文化界名人围坐一堂,分享感触。深圳读书月的余温还未散去,23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将深圳人的精神胃口填得满满。

在民居、商业服务中心、街头艺术聚集地,洋溢着古典气息的尚书吧,以“梦幻时空齿轮”为主题的钟书阁,大街小巷萌芽开花的“简阅书吧”……各式各样的文化空间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塑造着人的精神风貌。

“以镜子为媒介,各种情愫也被钩织在这实像虚像之间,太精彩了!”12月15日,“深圳舞蹈英才计划”迎来第五届成果展演,观众小新在线上看完由冼佩莹编导的《视彼为我》视频后感慨。

深圳钢琴音乐季、“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长期熏陶下,文化参与感成为深圳人高贵的坚持。深圳人既能“静如处子”享受高雅,也可“动如脱兔”参与大众分享。即使是不能出门的时期,他们也选择通过“十分钟阅读圈”借阅书籍,通过网络观看线上演出、演讲、展览、讲座。

深圳市民不仅拥有文化参与的权利,还有文化创造的权利。比如靠市场推动的文博会、“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南山流行音乐节和“深圳杯”业余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在“文化+”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中,市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潜能得到极大发挥。

文化习惯的培养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文化消费蓄能。今年,深圳推出文惠卡充值补助5000万元拉动消费;加大文体设施便民惠民力度,一键预约平台累计接入各类体育场馆共1509所,i深圳“文艺一键通”加快推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闸门”打开的第一时间,深圳人便奔向电影院、剧院、书店,为文化消费复苏贡献一份力量。

打开手机“i深圳”,一键就能预约全市体育场馆,很快还将可预约文化场馆和活动等——深圳市民享受到的不只是便利,更是政府听民意、顺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贴心举措。

深圳之所以有较高的市民文化参与度,离不开硬件的支撑。“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深圳第二图书馆等重大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市一大批特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精致布局,留住了鹏城“乡愁”,也绘就了万家灯火里的城市文化群落。

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1800家,每年举办文艺演出超2000场、美术展览超200个,构筑起深圳人的“精神城堡”。744家公共图书馆、306台自助图书馆纳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持证读者359万人,这座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城市,无愧于“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图书馆之城”的赞誉。

深圳图书馆美术分馆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外来人口多,多元文化交融,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肥沃土壤。在此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从供给端保证人才输送,为需求端提供“文化大餐”,让群众文化发展生机盎然:少儿艺术花会已举办13届,09剧场的戏剧主题晚会《军哥剧说》已上演10年,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来深青工文体节”已举办18届……

为“草根”提供舞台,深圳丝毫不吝啬。今年深圳选送的戏剧作品《烟》和福田区星辉合唱团双双摘得“群星奖”金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奖的戏剧类作品和群众合唱团体。

高端文艺引凤筑巢,深圳更下足了功夫。在“文艺精品创作计划”的加持下,“文化深军”收获累累硕果。在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深圳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广播剧《南海榕》、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获优秀作品奖。

无论是文化产品或是文化设施,政府的、社会的、民间的、外来的……四面八方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本都被吸纳到深圳,经过官方的有效引导和积极助推,为深圳文化建设提供了澎湃不息的动力。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